第17节:第二章 先秦:盗墓史的发端(5)第(1/2)页
不论不準所盗为何人之墓,竹书纪年为献之一,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书中所载明确的天象资料,如“帝辛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四十八年,二日并见”今本、“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古本等,对年代学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据历代学者们的共识,竹书纪年原简为战国中叶写本,比司马迁的史记早了200年左右,司马迁书写史记时并没有看到这部竹书,因而由战国时期的人来叙述战国事,尤其是与魏有关的事迹,自然比200年后的人来叙述早已消逝的历史要翔实可靠得多。但遗憾的是,据说原书至少在宋代已散失,后来仍有版本流传,学者们也未怀疑,清儒顾炎武、王念孙、王引之等经常引用流传本的相关内容。自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面世之后,有人开始怀疑竹书纪年是伪本,后据乾嘉学者崔述考证,得出如下结论:“不知何人浅陋诈妄,不自量度,采摘水经、索隐所引之文,而取战国邪说、汉人谬解、晋代伪书以附益之,作纪年书二卷,以行于世。”崔述曾列举了十条证据多方位揭示了流行于世的竹书纪年的伪迹,以证其为假冒伪劣产品。
自崔述之后,流行于世的竹书纪年在学术界的地位一落千丈,学者们大都相信这是一部伪书,不足以作为历史资料,从此打入另册,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当然,这个“今本”是相对后来的“古本”而言的。
既然流行的竹书纪年是伪书,不可相信,原本又早已散失,所以近代以来,国学大师王国维等重新开始从唐宋以前的文献中一条条摘录所引用的竹书纪年内容,并辑校成书,学术界将其称为古本竹书纪年。由于王国维等人忠实地按古代文献摘录,其间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或塞进其他内容,所以学术界对这部古本竹书纪年相当看重,并用它来校订史记记述战国史事年代上的错误,并为此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近年来,又有学者开始
第17节:第二章 先秦:盗墓史的发端(5)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