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三三章 大师(上)  一品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三三章 大师(上)第(2/2)页
多,因而问题也最多。其真本在秦代焚烧诗书,以及秦末的战火而亡佚了。西汉初年,曾在秦朝担任过博士的伏生,传出一个尚书残本,先是流传于齐鲁民间,文帝时由晁错笔录,带回朝廷。因为这本书,是晁错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故而被称为今文尚书。

    不久,鲁恭王刘余为了扩建宫殿,强拆孔子老宅,从墙里发现一部竹简,经孔子后代孔安国辨认,发现是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而被称为古文尚书。自此之后,这两个版本的尚书,究竟哪个是先秦的真本呢复杂的争端就此开始了。

    在西汉,相信今文尚书的人,占绝对优势,但到了东汉,形势发生逆转,经过郑玄等经学大师的倡导,古文尚书日趋风行,今文尚书却显得黯淡无光了。到汉末魏初,古文派郑玄的尚书注,不仅立于学官,而且风靡一时,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则由于失势而流传日少,到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就彻底失传了。

    不久,又出现了一部标榜为孔安国真本的伪古文尚书。这部伪书,不仅在短期内取得了和郑注尚书并行的地位,而且越来越得势,排挤了郑注尚书。渐渐地东汉以来的古文尚书也失传了。

    换言之,不管到底古文尚书是真,还是今文尚书是真,到了三国时期,都已经失传了

    那部成功上位的伪书,是东晋时,一个叫梅赜的史官献出来的。它出现之后,很快就获得了学界的信任,当时的大学者都曾替它作过疏。陈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以它为注音对象,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也以它为标准注本。因此,从唐初到北宋末五百多年间,它一直被公认为先秦的尚书真本,无人怀疑。

    然而,从南宋起,它的马脚暴露了。最先发难的是吴棫和朱熹,他们察觉出了不妥,但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后来,元代的吴澄,断然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明代的梅鷟更找出了相当的证据,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

    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还得等待清代的训诂狂人们,阎若璩、惠栋找出确凿证据、辨析详明,教伪书体无完肤,真相毕露。再后来,丁晏甚至将伪造尚书的真正罪人王肃都找出来,千古公案就此可以定论。

    在陈恪原先那个时代,清华简重见天日,证明古文尚书确系伪作,因此着实引起了一番轰动,陈恪也正是那时起了兴趣,去看了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和惠栋古文尚书考,虽然上辈子的记性没有这辈子好,但总算还有些印象。

    结果这一世,他在读尚书时,总是感觉不爽已经被证明是伪书,还得当真理去记忆,心里能爽就怪了。于是他一边读,一边与阎、惠的观点相印证,倒是别有一番乐趣。无心之中,对尚书的漏洞皆了若指掌。

    再加上,他编字典练得一手训诂学,又正好是宋人的短板宋朝人认为训诂是拾人牙慧,他们讲究的是悟性可在辩论中,训诂学讲是实打实的证据,让你不得不服,无法争辩

    其实陈恪原本的意思,只是抢戏而已他起先是想把龙昌期的经筵搅合了,没想到抢戏过于成功,结果接下来一个月的经筵,直接成了他的专场。赵祯宣布,整个八月,都由他主讲尚书伪经考。

    陈恪当时就无语了,我八月还要结婚呢

    赵宗绩却兴奋到语无伦次,表示你结婚的日子,我会让官家给空出来:“兄弟你可一定要争气,咱们现在不是干过龙老儿的问题了,是自己树大旗啦”

    其实陈恪借着龙昌期的事情,将尚书打为伪书,就是想竖起自己的大旗。凭什么你王安石、二程、周敦颐,明明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就敢开宗立派。我也寒窗苦读十几载,还有超越千年的头脑,还有从阿拉伯源源不断运来的世界智慧精华,为什么不敢跟一把潮流

    就算不能一统江湖,至少可以拐带一批信徒吧不就能更深刻的改变这个世界了么

    陈恪是真心要把这件事做好的,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着。苏家三兄妹也在全力支持着他他们从小和他一起长大,自然对他这一套不陌生,三颗卓越的大脑,一起协助他,用细致精确的考证,将古文尚书之伪,无可辩驳的呈现在众人眼前。当他连梅本尚书的作者是王肃,都考证出来时,那些儒学大家、公卿鸿儒们,除了像小学生一样听着,还能作甚

    不过陈恪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他对尚书尚书,只表示肯定也有问题,但哪一部分是真、哪一部分是假,没有给出定论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