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应该向致敬——《2:黑暗森林》读后感第(1/2)页
一口气读完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我在床上怔怔地坐了半天。我去看窗外的夜空,感觉已然不同。像小说中的主人公罗辑一样,我知道自己也害上了星空恐惧症。世界再也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了。一百五十亿光年的范围内充满重重杀机了。那是一个捉摸不透的黑暗森林,而且是一个无比真实的原始丛林。这一瞬间我几十年来关于宇宙的看法都被彻底颠覆了,而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人告诉我宇宙可能是这样子的。这是黑暗森林给我的最震撼的感受,它超出了三体第一部带给我的惊奇。
我想,这恐怕也就是科幻小说所独具的强大的思想的魅力。黑暗森林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表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这至少是它感动我的所在。在与三体文明作战中幸存下来的人类太空舰的互相残杀与其说表现的一个震慑的场面,不如说表达的是一个重大的思想。独到、批判和创造力,温家宝总理希望每个人拥有这三种精神,在黑暗森林中都具备着而且不是一般地具备着。这种思想的力量也就是当初爱因斯坦设想自己与一束光一起前进时会看到什么的那种力量,极有可能遍布于宇宙明,而刘慈欣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力量是如何的可畏。
同时我也觉得,刘慈欣对人类的批判的深刻性已经超出了许多主流小说。他是把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作一个整体的过程置于宇宙的背景下来对待的,这在黑暗森林中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这里我只捡一条来说,也就是这种批判是从规则层面上来加以讨论的。刘慈欣在三体系列明制定了三条规则,从而使得万有陷入了一个怎么逃也逃不脱的罗网,令人深深地窒息。小说中任何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情节发展,在规则的设定前提下,都成为了必然的与合理的。一切均受规则支配,最高级的想象来自于约束。因此,写作科幻大概需要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类似于编制程序的能力。这要求作者可能必须拥有一个计算机那样的大脑。科幻写作将越来越成为少数专业背景人的工作方式吗至少在三体这样的主流科幻领域是这样的吗当然,规则是人定的,因此完全也可以设定成另外一种。我们没有必要争论在外星文明那里究竟是爱更多一些还是恨更多一些,零道德究竟是不是宇宙的主题,如此高技术的三体文明究竟有没有必要向地球移民,等等,重要的是,刘慈欣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在他的规则下能够自圆其说的世界。他在此中表现出了大胆、尖锐、沉着和缜密。
黑暗森林是我们期盼已久的那种令人着迷的、产生阅读快感的科幻小说,它是对中国科幻的巨大贡献。它体现了科幻小说疏离化的创作原则,为我们全方位地描述了未来社会的一种可能以及种种可能。从宏观尺度上,它展示了宇宙级别社会的复杂结构,叙述了全人类为迎战三体人而做出的各种努力,预言了太空舰队将成为国家形态从中观尺度上,它虚构了面壁计划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独特情节从微观尺度上,它描述了诸如太空舰的操纵方式、未来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蜻蜓式的自行车这样的细节。小说之所以能始终吸引人津津有味地看下去,还在于刘慈欣不断地在行文中“欺骗”读者,设立一个接一个的“圈套”给读者钻,带领读者走入宇宙这座巨型迷宫,让读者跟着他去猜测宇宙的可能性,然后给出谁也料想不到的答案结局。而在此之前,作者就先把读者能设想到的所有的可能性给排除掉了。在黑暗森林中,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圈套
人类应该向致敬——《2:黑暗森林》读后感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