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九十节 迷茫与振奋的人们  我要做门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节 迷茫与振奋的人们第(2/2)页
“或许,等张侍中回来,我可以向他请教一二”胡建在心里想着。

    法家弟子向儒家或者黄老学派的人请教,这不算什么耻辱。

    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法家的传统了。

    李悝先生在子夏先生门下听讲,随后发动了诸夏的第一次变法。

    商君与尸子为师,随后就辅佐孝公,变法于秦。

    韩非子就更了不起了,作为荀子门徒,他却成为了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的法家思想家。

    汉季的法家代表人物,先帝大臣晁错,也曾师从鸿儒伏生,授以尚书。

    以春秋决狱,而与儒家结盟的当代法家巨头,故御史大夫张汤,更是曾求教于董仲舒。

    而在胡建看来,自己的顶头上司,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能解答他疑虑的人了。

    与赵过、胡建的迷茫不同。

    贡禹现在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整个世界在他眼里都已经变得丰富多彩,美妙无比。

    他穿着一双布鞋,走在临渭乡的道路上。

    过往行人与百姓,纷纷向他问好:“贡公子安”

    贡禹满脸笑容,一一回应着。

    而在他的身前与身后,数百名青壮,正在奋力的挥舞着手里的工具,将乡中各亭的道路整修起来。

    十几个通过公考分配到临渭乡的年轻人,则在督导和指挥着,甚至亲自带领着人民,将道路拓宽、加固。

    以为秋收后的渠道建设做准备。

    走到一个亭中,贡禹带着人进了亭里,让人将一块木牌立起来。

    亭中的父老,立刻就围了过来。

    “贡公子贡公子”一个稍微有些驼背的老人,拄着拐杖,将几个煮熟的鸡蛋,塞到贡禹手里,咧着嘴笑着道:“这是老朽刚刚煮好的鸡蛋,公子和诸位明公都吃一个吧”

    贡禹连忙推辞道:“晚辈吃过朝食了况且,也不敢劳烦长者”

    那位老人却是怎么都不肯依从,强行将那几个鸡蛋,塞到贡禹手里,他的力气是那么的大,以至于贡禹根本推辞不掉。

    拿着手里的那几个还带着余温的鸡蛋,贡禹心里满是感慨,身体更是充满了力量

    他对老人深深一鞠躬,拜道:“老大人拳拳爱意,小子心领,独愿尽力于侍中建小康、兴太平之倡令我父老,无灾无害,温饱富足”

    老人听着,满带笑意的点点头,拄着拐杖,巍颤颤的离开。

    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贡禹内心感慨万千。

    自上任临渭乡以来,贡禹已经走遍了全乡十二亭,几乎可以闭着眼睛背出全乡各亭的人口、土地、户数和民风习俗。

    而乡中的百姓,也因此几乎都认得了他,更亲切的称他为公子。

    在汉室,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被百姓称为公子的。

    特别是官吏

    能被人民称为公子的人,一定是年轻,且为百姓办过事,深得名望的才俊。

    就像现在的御史中丞暴胜之,在齐鲁一带,甚至整个天下,无数人都亲切的称他为暴胜之公子。

    而贡禹之所以能如此得民心,最重要的缘故,就是他一上任就宣布我要修渠道

    而且不是修一条,是七八条

    也不是嘴炮,而是拿出了规划,秋收以后就修

    一开始,乡中百姓还有些不信。

    但随着时间推移,当贡禹每天都跑到各亭,不厌其烦的宣讲政策,表示一定会修。

    加上乡中的士绅地主,也都纷纷站台。

    人民自然信了。

    而关中人民,恐怕是汉家天下最热衷于水利修建的人民了。

    这是有着悠久传统的。

    当年秦国,甚至为了修郑国渠,连最爱的战争也不打了。

    上上下下都撸起袖子,大干特干,花了十几年,将郑国渠修成。

    故而,在关中人民心里,谁给他们修渠道,谁就是亲人

    这令贡禹立刻就在临渭打开了局面,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像现在这样,一言不合就塞鸡蛋、水果的老人,近十几天来,贡禹几乎每天都会遇到。

    他手下的属下官吏们,也隔三差五会遇到几次。

    现在临渭乡的情况,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就差一点就能达到书上所说的三王之治时画衣服而民不犯的境界。

    这令贡禹,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之中。

    也令他麾下的太学生们和公考士子们,沉浸于一片乐观和昂扬的奋斗情绪之中。

    很多人都觉得,民心可用

    临渭乡三年之内别说什么五十亩之田,两亩之宅,种两桑、半亩葵,五十本葱、家养二母彘、十鸡了。

    就是尝试一下,挑战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也不是不可能。

    甚至于,说不定能达到老子之所谓的鸡犬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境界。

    而处于这样的社会之中,贡禹感觉,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舒服的呐喊着。

    如今,在新丰,不止临渭乡的气氛和情况,好得不得了。

    以贡禹所知,王吉所在的枌榆社、杨望之所在新丰乡,都是如此。

    人人都充满了干劲,个个都充满了力量。

    恨不得将一个时辰当两个时辰用。

    理想之中的世界,更是似乎在像他们招手。

    以至于贡禹兴奋的写信回家给自己的长辈说: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禹今闻道,愿殉道而死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此刻的贡禹与他的师兄弟们,以及聚集在他们身边的士子、吏员们,差不多都有类似的感觉。

    人人都处在理想可以实现,抱负就要实践的亢奋与兴奋之中。

    带着这样的情绪,贡禹将手里的鸡蛋交给身后的一个吏员,然后重重的将那块木牌砸进亭前的土地里。

    木牌上,用着颜料汇出了一条渠道。

    这将是新丰县即将动工的第一条渠道

    将渭水引入临渭两岸高地的渠道。

    虽然不长,最多十里长。

    但它将只是一个开始

    更将是拉开新丰建小康、兴太平事业序幕的开始

    从这条渠道开始,在今年冬天,仅仅是临渭,就有七条大小不一的渠道将要动工,还将有数十台水车,将被安置到临渭两岸,将水带到原先灌溉不到的高坡上,带到原本贫瘠的盐碱地里。

    灌溉全乡八千亩土地,使之增产增收。

    “诸君”贡禹大声招手,说道:“让吾辈来干一番大事业吧”

    “小康之治,太平之世,从此而起”

    立刻,欢声雷动。

    对于这些年轻人,以及临渭乡的百姓们来说。

    他们渴望着富足、安定的生活,已经很久很久了。

    所以这条即将开工的渠道的名字,贡禹已经想好了。

    就叫太平渠

    为了太平世而建的渠道

    为了理想而建的渠道

    本书貌似获得了qq阅读安卓平台集赞求免推荐的名额

    qq阅读的同学们,麻烦给作者君投个票,很关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