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梦回北京  侠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梦回北京第(1/2)页
王德威

    北京或北平叙事是台湾及海外文学的一个小传统。1970年代,唐鲁孙191519系列追怀古都饮食风情的文字引起广大回响。一时之间,像是号称“老盖仙”的夏元瑜19131995、名报人及小说家陈纪滢19151997、学界耆宿梁实秋1920195、小民1929夫妇等,都曾与唐相互唱和。透过他们的文字,旧京的风华仿佛又熠熠生辉起来。

    这些作者所烘托的北平知情守礼,韵味悠远醇厚。在他们笔下,同仁堂、瑞蚨祥这些老字号总让客人宾至如归;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小翠花、马连良、金少山多少角儿,名噪一时。城里的节庆喜丧永远有规有矩,从出生的洗三抓周到大去的送殡出殃,都有讲究。尤其饮食,热豆汁、涮羊肉、茯苓饼、碗豆黄、奶酪、灌肠、炒肝儿,冬天夜半叫卖的冻梨、心里美求之他处,何可复得当然,遍布城内外的古迹名刹,宫殿园林,千万的胡同人家,还有那一大圈城墙,更是老北京安身立命的所在。这里曾是六百年的帝都,一景一物,都有它的来头。

    1949年前后,上百万的军民曾随国民党政府播迁来台。他们背井离乡,常怀故园之思。到了70年代,当令的政治论述已由彼岸过渡到此岸,怀乡者的热情也似乎因为时移事往,而渐渐由浓转淡。唐鲁孙和他的北平知交却在此时异军突起,就不能不令人另眼看待。离开北平二十多年了,这些作家渐渐老去,他们立意要记下所思所怀,自是人情之长。而相对的,他们心中的北平印象非但不曾褪色,反而益发鲜明活泼起来。梁实秋记得小时候吃春饼的盒子菜雅舍谈吃;郭立诚19151996不忘饽饽铺油盐店,羊肉床子猪肉杠故都忆往;白铁铮遥想当年上元中秋重阳端阳的礼尚往来老北平的故古典儿,齐崧、刘嗣、丁秉虽则是一再回味四大名旦、言高谭马的台上台下谈梅兰芳、国剧的角色与人物、孟小冬与言高谭马、国剧名伶轶事;甚至“台湾姑娘”林海音191住二十六年,再也不能忘情当年的城南旧事种种我的京味儿回忆录。要不是这座古城的蕴藉丰厚,地灵人杰,也不可能有如此


梦回北京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