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颜渊篇第十二  论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颜渊篇第十二第(2/2)页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信为己之主,使自己从义而行,这就能提高道德。喜爱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寿,厌恶这个人时,又希望他快死。既希望他长寿,又希望他快死,这就是迷惑。这确实是对自己无益,只是令人奇怪。”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齐国国君。名杵臼。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政。孔子答道:“国君像个国君,臣子像个臣子,父亲像个父亲,儿子像个儿子。”景公说:“说得好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到吗”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1,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2。

    注释

    1片言:单方面的言辞。折狱:断案。

    2宿诺:没有及时兑现的诺言。宿,停留。

    译文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言辞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这里从来没有不及时兑现的诺言。

    1213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注释

    1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也同别人一样。但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不发生才好啊”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职位不要厌倦懈怠,实施政令要出于忠心。”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释

    1此章重出,已见雍也篇二十七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并以礼约束自己,也就能不背离道了。”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与此相反。”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1,孰敢不正”

    注释

    1帅:带头。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政。孔子答道:“政的意思就是正。您带头行正道,谁还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为盗贼很多而忧虑,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您自己不贪欲,即使奖励偷盗,他们也不肯干。”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1,必偃2。”

    注释

    1上:加。

    2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治政之事,他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亲近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政事,为什么要用杀戮的办法呢您愿意行善,百姓也就从善。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随风而倒。”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1。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下人:处于别人之下。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可以说是达”孔子问:“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在国家任官一定有名声,在卿大夫家任官也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叫名声,而不是达。所谓达,应该是品质正直,所行合义,善于辨析别人的言语,善于观察别人的脸色,对人心存谦让。这样的人,在国家任官必定显达,在卿大夫家任官也必定显达。至于那个名声,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实际行为却违背仁,还以仁人自居而不加怀疑。那样的人,在国家会有名声,在卿大夫家也会有名声。”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tè:去恶为善。修,治。慝,邪恶。

    译文

    樊迟陪从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他问:“请问怎样才能提高道德、去恶为善、辨明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做事,后考虑所得,这不是提高道德了吗批评自己的过错,不攻击别人的过错,这不是去恶为善了吗因为一时的气忿,忘了自身安危,甚至忘了父母亲属,这不是惑而不明事理吗”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1,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2,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3,选于众,举伊尹4,不仁者远矣。”

    注释

    1乡xiàng:先前,刚才。

    2皋陶goyáo:舜的臣子。

    3汤:商朝开国君主。名履。

    4伊尹:汤的辅相。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理解。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樊迟退出后,去见子夏,说:“刚才我见了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推举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的涵义真丰富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选用了皋陶,不仁的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选用了伊尹,不仁的人就难以存在了。”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1,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1道dǎo:引导。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真诚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听从就适可而止,不要自取侮辱。”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会聚朋友,用朋友来促进仁德的培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