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三 · 公孙丑上 · 六  孟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卷三 · 公孙丑上 · 六第(1/2)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3,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1 怵chu剔:恐惧。恻隐:哀痛。

    2 要:求。


卷三 · 公孙丑上 · 六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