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10 希特勒“新政”  货币战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10 希特勒“新政”第(2/2)页
,一定会对1936年德国的综合国力和精神状态留下深刻印象。那响彻云霄的欢呼,如林屹立的手臂,气势宏伟的建筑,健美如神的运动员,无一不暗示着志在天下的实力与霸气。希特勒的个人威望也达到顶峰,他甚至不再需要显露早年那样“激情燃烧”的演讲才华,只需在公共场合露露脸,成千上万群众就宛如自动催眠一般如醉如痴。德国人对纳粹的支持,并不仅仅建立在洗脑和灌输的基础上,纳粹在执政前期拯救经济危机中的突出表现和德国老百姓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可能比纳粹自己的宣传更有说服力。

    与德国相比1933年开始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则只是暂时缓解了萧条,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到1937年美国再度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直到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后,才彻底摆脱了大萧条。在整个“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平均失业率高达941年才扳回危机前1929年的水平。

    希特勒“新政”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尽管这种奇迹背后隐藏着内在的缺陷,但就拯救经济危机而言,它的确卓有成效。

    今天,全世界再次面临一场类似1933年的严重衰退,认真分析希特勒“新政”的功过得失,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