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13 “金融创新”挽救了德国经济  货币战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13 “金融创新”挽救了德国经济第(1/2)页
1933年5月31日,德同政府宣布发行10亿马克的“创造就业汇票”,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支付特殊的技术工程项目。这些可再展期的票据被政府支付给雇主,雇主将承办大型项目并雇用大量工人,这样从企业主一直到普通家庭,都能够从“创造就业汇票”获益。当这些票据流入银行系统中之后,将会不停地产生放大效应,而且这种票据可以在德国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这意味着“创造就业汇票”和黄金、外汇、长期国债一同构成了德国货币供应的基础。

    初期的“创造就业汇票”中的大部分,从来没有拿到德国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4。5r的利息比较有吸引力,大量银行和其他机构选择持有这些票据,而不是进行再贴现。据统计,从1933年到1939320亿马克,占全部政府赤字开支的半用于向直接创造就业的企业进行融资,另一半被用于德国秘密的军事扩张。

    “创造就业汇票”的一个重大优点就在于,它把真正的购买力放到了德国新被雇用的工人手上。随着这些票据流通量的加大,闲置的资源利用率大幅上升,而失业率迅速下降。

    年份 “创造就业汇票”余额 失业人口

    亿马克 万

    1933 10 600

    1934 21 270

    220

    1936 93 160

    1937 120 90

    19320 40

    1939 120 20

    在公共工程方面,特别是在建设新兴中产阶级的住房领域,“创造就业汇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932年德国大约有14。万栋住房,而到1934年,大约有28。4万栋各种住宅建成。显然“创造就业汇票”使德国在建的住宅面积在两年之内翻了一番。同时这些钱还用于修建德国的公路系统,“创造就业汇票”建成的公路里程高达数千公里,形成了覆盖全德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

    希特勒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德国中产阶级和贫困阶层产生,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也招致外国银行家的强烈不满和严重关注。德国由政府直接发行的“创造就业汇票”这种近似货币,在很大程度上绕过了国


6.13 “金融创新”挽救了德国经济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