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落魄挨打奈何天 2.大敌进逼,避暑第一第(2/2)页
,解往印度加尔各答,辗转流离,不食异乡粟米绝食而亡。这位清末的官吏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流亡海外,客死他乡。
打来的地盘
距离一次鸦片战争20年后,大清还是这样的,有海无防,太容易打了。一下就上来了,攻占广州。占领广州后,第二站定海,第三站就直奔天津,终点站北京,路线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模一样,特快。
年英法联军夺取大沽炮台,占领天津。美俄两国公使也随同到达天津白河口外。皇上派人议和,英法美俄四国强迫朝廷签订了天津条约,内容第一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公使进驻北京是符合国际法的,但是就这一条是皇帝最不能接受。我宁可多开几个口岸,多赔一点钱,这个公使进京绝对不允许,我不能面见外夷。外夷见我不下跪,这绝对不行。后来,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中国大概第一个见洋人公使的是同治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紫光阁是专门接见越南朝鲜这些藩属国的地方,洋人也不知道,傻呆呆地来了,见本国君主是三鞠躬,见大清君主是五鞠躬。大清直至75年,才开始向外派出使节,第一个出使英国的是郭嵩焘,也算礼尚往来了。
条约第二点是开放十个通商口岸,这十个通商口岸已经遍及中国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
第三,外国舰船进长江,破坏了中国内河主权。领海早就已经破坏过一回了,又破坏了中国的内河的主权,内河绝对不能对外开放,美国军舰有访问上海的,访问湛江、青岛都可以,什么时候见过美国军舰访问武汉长江万吨巨轮都能进去,一般驱逐舰当然可以进去,但我们不会邀请美国军舰访问武汉,内河绝对不对外开放的,但当时都开了。
第四是外国人在中国游历经商传教。最起码人家可以踏遍你的山山水水,搞间谍活动很方便。最后还得赔款。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从大沽炮台撤兵。60年,联军再战天津,进逼北京,所为何事咸丰帝一直对于英法侵略者自行退去抱有幻想。天津条约满足了英法联军的要求,但对于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等条款一直没有答应。朝廷调名将蒙古僧格林沁亲王同英法联军作战。蒙古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敢,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的战斗。敌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对清军的英勇作战做了详细的描述: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实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讹传讹,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是一大谬误。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我们。他们的军队是由25000名骑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然而还是打不过人数较少的欧洲人,这也的确是事实。法国和英国的炮兵压倒了他们的箭、矛、迟钝的刀和很不像样的炮。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联军此时的装备水平可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强多了,最起码子弹是定装,不用先倒药再装弹丸了,射速比那时候快多了,我们依旧还是刀矛弓箭,还是这玩意,镫里藏身,连马都炸死了,镫里能藏什么身联军阵亡5人,伤20人,清军却是损失惨重。咸丰帝本打算“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但接到僧王溃败的消息,便顾不得群臣对他坚守京师的请求,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避暑山庄。
留守的亲王
僧王本是打算战死沙场以死报国的,突然接到皇上圣旨,“卿以国家依赖之身,而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矣”。所以僧王一看皇上不让我死,那就别死了,追随皇帝去吧。皇帝奔哪儿了承德,到木兰围场打猎去了。那个时候,洋人打到家门口那没办法,天子亲征兵都没了,天子带谁亲征去,怎么办啊所以宗庙社稷黎民百姓就抛给了侵略者,让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
恭亲王可就气着了,你说你这家伙,平时你不用我,我闲废了这么多年,等到国难临头,你跑了,让我跟这儿待着。这城下之盟,得我来签订。恭亲王与咸丰都是宣宗皇帝的儿子。宣宗共有九子,咸丰是老四,恭亲王是老六,头三个儿子都死了,所以老四就变成了老大。
清朝的皇子读书都是很用功的,哪个皇上的字拿出来都是书法家的水平。结果宣宗的大皇子读到22岁,应该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了,皇上还让他念书,他念烦了,整天吊儿郎当。老师就批评他,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君临天下,怎么做皇帝他当时被逼恼了,跟老师说,我当了皇帝第一个剁了你,老师一听,找家长告状。宣宗就急了:“把那畜生给我叫来”大阿哥奕纬哆哆嗦嗦地来了,跪下磕完头,刚一起身,皇上一看:“没出息的东西”一脚踹去,没想到,躺了三天死了。然后老二老三也跟着死了,不知道是吓的还是怎么的了。
所以宣宗皇帝一直无子,他非常地后悔,怎么就把儿子一脚给踹死了呢。后来老来得子,49岁才有了咸丰皇帝,然后五六七就接上了,九个儿子。老四居长,老六贤德,现在历史学家给老六做智商测算,按照他的文治武功、待人接物各方面的得分跟乾隆大帝接近。要能即位的话,最起码没有慈禧太后祸国乱政这些事了。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到底立谁,宣宗皇帝也拿不准主意,那就围场射猎,考校两个人的武功吧,咸丰皇帝肯定武功不如奕,奕自创的刀法枪法,都写在武全才。咸丰不行。不行怎么办呢打猎的时候他一枪不放,一箭不发,交了白卷。等宣宗一问,他说我不忍心打,春天草木繁育,万物生长,我怕误伤母兽,使小兽失亲,小兽没有母亲,没有奶喝,也会饿死,所以我不忍心打。皇上非常高兴,我儿仁孝啊,大清以孝治天下,你对动物都这么爱护,你能不爱护黎民百姓吗。奕非常生气,你明明打不着,你说你不忍心,我费了这么半天劲,弄一个虐杀动物,哪说理去
这个时候宣宗皇帝心思就动了,我到底要传位给老六,还是传给老四呢宣宗道光一日病重,自觉不祥,恐怕要驾鹤西游,于是召集四、六两个儿子进宫论对,以便决定到底传位给谁,两位皇子进宫前都向老师讨教对策,老六入宫之前老师告诉他,皇上问什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定要让皇上明白你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所以皇上一问我死了以后,你打算怎么理财啊,六哥说得头头是道;你打算怎么治国,怎么赏罚啊,说得特别好,皇上心里是很踏实。看来这个接班人不错,但是也有一丝不快,合着我死了之后的事你想得这么清楚,什么意思啊等咸丰要入宫的时候,四儿子的老师杜受田,后来也是谥号文正,跟曾国藩一样,清朝一共只有正。杜文正公善于揣度圣意,就告诉咸丰皇帝,说阿哥见识不及六爷,皇上问什么都不要回答,皇上只要自言老病,不久于世,惟伏地痛哭尔。所以咸丰一进门就哭,哇哇地哭,皇上一开口问,四阿哥开始哭,皇阿玛死不了,万寿无疆永远健康,皇上一看,这儿子孝顺,所以最后皇帝立下遗诏的时候,皇四子为太子,皇六子封亲王,这是清朝皇帝秘密建储圣旨里唯一的一份,写两人的,四子做太子,将来承继大统,皇六子封亲王,恭亲王不是哥哥封的,是他爹的遗诏里面封的。所以这哥俩心结、矛盾就很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