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明朝的愤怒  明朝那些事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明朝的愤怒第(1/2)页
时间,只需要时间

    从战绩上看,小西行长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指挥官,作为先锋,他击溃了朝鲜军队,并巩固了战果,虽然其他同行的表现不如人意,李舜臣也过于强悍,但在他的掌控下,朝鲜大部已牢牢地控制在日军的手中。

    很快,各地的叛乱将被平息,我们将向下一个目标挺进。

    日本正在准备,朝鲜正在沦亡,明朝正在争论。

    自打日军六月入侵以来,明朝的朝廷一刻也没消停过,每天都大吵大闹,从早到晚,连个中场休息都没有,兵部那帮粗人十分想打,部长石星尤其激动,甚至主动请愿,表示不用别人,自己带兵收拾日本人。

    但他刚提出来,就被骂了回去,特别是兵科给事中许弘纲,话说得极其难听,他认为,把敌人挡在门口就行了,不用出门去挡御倭当于门庭,此外他还批评了朝鲜同志,说他们是被人打就求援,抓几个俘虏就要封赏,自己打仗却是望风而逃,土崩瓦解望风逃窜,弃国于人,去救他们是白费劲。

    朝廷大多数人都同意他的看法。

    恰好此时,朝鲜国王又提出渡江避难,按说过来就过来吧,可是辽东巡抚又上了个奏疏,说我这里地方有限,资源有限,只能接收一部分人,其余的切莫过江,本地无法接待。

    末了还附上可接收难民名额“名数莫过百人”。

    这下朝鲜国王也不干了,我好歹是个国王,只让带一百人过来,买菜做饭的都不够啊

    难民问题暂不考虑,到底出不出兵,几番讨论下来,朝中大臣几乎达成了共识不去。

    事情到此,眼看朝鲜就要亡国,一个人发话了:

    “应该早日出兵救援宜速救援”

    听到这句话,所有人都沉默了,经过商讨,明朝确定了最后方针出兵。

    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是万历。

    很多人都知道万历皇帝很懒,知道他长期不上朝,知道他打破了消极怠工的最长时间纪录之前这一纪录由嘉靖同志保持,但有一点很多人并不知道:

    他虽不上朝,却并非不管事。

    因为一个不会管事,不会控制群臣的人,是绝不可能做四十八年皇帝的,四十八天都不行。

    事实证明,由始至终,他都在沉默地注视着这个帝国的一举一动。

    而现在,是说话的时候了。

    应该说,这次万历皇帝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日本的野心绝不仅于朝鲜,一旦吞并成功,增强实力养精蓄锐,必定变本加厉,到时更不好收拾。

    打比不打好,早打比晚打好,在国外打比在国内打好,所谓“无贻他日疆患”,实在是万历同志的真知灼见。

    万历二十年1592七月,明朝向朝鲜派出了第一支军队。

    受命出击的人,是辽东副总兵祖承训。

    祖承训,辽东宁远人,原先是李成梁的家丁,随同李成梁四处征战,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勇猛善战,是一个看上去很合适的出征人选。

    看上去很合适,实际上不合适,这倒不是他本人有何问题,只是因为在鸭绿江的那边,有十五万日军,而祖将军,只带去了三千人。

    更滑稽的是,他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在部队刚到朝鲜时,朝鲜重臣柳成龙出来迎接,顺便数了数队伍,觉得不对劲,又不好明讲,便对祖承训说道:

    “倭兵战斗力甚强,希望将军谨慎对敌。”

    祖承训的回答简单明了:

    “当年,我曾以三千骑兵攻破十万蒙古军,小小倭兵,有何可怕”

    首先我们有理由相信,祖承训先生吹了牛,因为虽然李成梁很猛,似乎也还没干过如此壮举,打下手的祖承训就更不用说了。

    其次,祖承训实在是自信得有点过了头,别说十五万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就算十五万个白痴,站在原地不动让他砍,只怕也得十天半个月。

    但就此言败似乎为时过早,祖承训所带的,是长期在边界作战的明军,战斗力较强,就算和日本人死磕,也还是有一拼。

    然而,事情似乎进展得比想象中更顺利,这一路上,祖承训压根就没碰上几个敌人,他更为自信,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向目标赶去。

    平壤城,已在眼前。

    看来日军确实吓破了胆,不但城墙上无人守卫,连城门都敞开着,里面只有几个零散日军,机不可失,祖承训随即发动冲锋,三千人就此冲入了城内。

    祖承训率军进入朝鲜那天,小西行长便得到了消息,对于这个不请自来的客人,他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加藤清正等人表示要固守城池,出外迎敌之时,他却表示了反对。

    因为他知道,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

    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即使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也不例外,事实证明,丰臣秀吉没有看错人。

    当祖承训全军进城后,随着一声炮响,原先安静的街道突然喧哗起来,日军从隐藏地纷纷现身,并占据有利地形,用火枪射击明军。

    几轮齐射之后,明军损失惨重,祖承训也被打蒙了,他原以为,日军都是些没开化的粗人,谁知道人家不但懂兵法,还会打埋伏。

    慌乱之下,他率领残兵逃了出去,但损失已经极其惨重,死伤两千余人,几近全军覆没,副将史儒战死。

    明军的第一次进攻就这样结束了。

    当这个消息传到朝鲜国王那里时,李昖基本肯定,自己离跳江不远了。而丰臣秀吉更是欣喜若狂,他终于确定,明军的实力正如他所了解的那样,根本不堪一击。

    万历得知这个消息后,却并未激动,他只是沉默片刻,便叫来了兵部侍郎宋应昌,告诉他,正式开战的时候到了。

    好吧,既然如此,我们就认真开始吧,很快,你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宋应昌,字思文,嘉靖四十四1565年进士,时任兵部右侍郎。

    和部长石星比起来,副部长宋应昌并不起眼,因为石部长不但个子高长八尺,长得好相貌过人,而且经常大发感慨,抒发情怀。

    而宋应昌每天不是跑来跑去,就是研究地图兵书,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这么一个人,想引人注意也难。

    然而万历却接连两次拒绝了石星的请战,将入朝作战的任务交给了宋应昌,因为他是个明白人,能不能吹和能不能打,那是两码事。

    此后事情的发展证明,这是一个极为英明的选择。

    宋应昌虽然为人沉默寡言,却深通韬略,熟知兵法,他虽然从未主动请战,却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且做事毫不拖拉,在受命之后,他片刻不停,即刻开始制定进攻计划,调兵遣将。

    然而没过多久,让万历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向办事极有效率的宋应昌竟然主动表示,虽然朝鲜局势极度危险,但目前暂时还不能出兵。

    万历问:为什么

    宋应昌答:我召集的将领之中,有一人尚在准备,我要等他,此人不到,不可开战。

    对于宋应昌所说的那个人,万历也十分欣赏,所以他表示同意,并问了第二个问题:需要多久

    宋应昌回答道:至少两个月。

    事情就这样定了,派遣明军入朝作战,日期初定为两个月后,即万历二十年年底。

    问题在于,明朝这边可以等,朝鲜人你可以告诉他兄弟挺住,可日本人那里怎么办呢你总不能跟他说,我是要打你的,无奈还没准备好,麻烦你等我两个月,先别打了,我一切齐备后就来收拾你。

    对此,宋应昌也束手无策,他只会打仗,不会外交,于是几番踢足球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被交给了兵部尚书石星。

    然而石星也没办法,他是国防部部长,连老本行都不在行,搞外交更是抓瞎,但他是一把手,关键时刻是要背黑锅的,这事他不干就没人干了,可又不能不干。

    在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几天后,石大人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招聘。当然,不是贴布告那种搞法,而是派人私下四处寻访。

    在石星看来,我大明人才济济,找个把人谈判混时间,应该还是靠谱的。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这是个馊主意,如此国家大事,竟然临时上外边找人,实在太不严肃。

    但事实证明,馊主意执行起来,倒也未必一定就馊。因为很快,石星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沈惟敬。

    大混混的看家本领

    沈惟敬,嘉兴人,关于此人的来历,史料上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倒是相当一致市中无赖也。

    所谓市中无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市井的混混。

    对于这个评价,我一直有不同意见,因为在我看来,沈惟敬先生不是混混,而是大混混。

    而之后的事情将告诉我们,混混和大混混是有区别的,至少有两个。

    大混混沈惟敬受聘后,很快就出发了,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义州,任务是安抚朝鲜国王,在这里,他见到了避难的朝鲜官员。

    据朝鲜官员后来的回忆录记载,这位沈惟敬先生刚一露面,就让他们大吃了一惊天朝怎么派了这么个人来

    因为据史料记载,沈惟敬长得很丑貌寝,而外交人员代表国体,一般说来长得都还过得去,如此歪瓜劣枣,成什么体统。

    但接下来,更让他们吃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位仁兄虽然长得丑,且初见此大场面,却一点也不怯场,面对朝鲜诸位官员,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只要他开口,没人能插上话。

    于是大家心里有了底,把他引见给了朝鲜国王李昖。

    李昖已经穷极无奈了,天天在院子里转圈,听说天朝使者来了,十分高兴,竟然亲自出来迎接,并亲切接见了沈惟敬。

    接下来,他将体会到沈大混混的非凡之处。

    一般说来,混混和大混混都有一项绝技忽悠,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忽悠的档次和内容差别很大,一般混混也就骗个大婶大妈,糊弄两个买菜钱;大混混忽悠的,往往是王公贵族,高级干部,糊弄的也都是军国大事。

    而沈惟敬很符合这个条件,他只用了几句话,就让准备去寻死的李昖恢复信心,容光焕发。

    他主要讲了这样几件事:首先,他是代表大明皇帝来的基本上是没错,其次,他很会用兵,深通兵法基本上是胡扯,希望朝鲜国王不要担心,大明的援兵很快就到确实如此,有七十万人 。

    在谈话的最后,他还极其神秘地表示,和平是大有希望的,因为他和平秀吉即丰臣秀吉的关系很好,是铁哥们我真没话说了,双方摊开来谈,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每当我觉得人生过于现实时,经常会翻开这段史料,并感谢沈惟敬先生用他的实际行动,让我真正领略了忽悠与梦想的最高境界。

    综合分析沈兄的背景:嘉兴人,会说日语,还干过进出口贸易走私。当过混混,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他可能和倭寇有过来往,出过国,估计也到过日本,没准也有几个日本朋友。

    当然,说他认识丰臣秀吉,那就是胡扯了,人家无论如何,也算是一代豪杰,日本的老大级人物,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

    但是李昖信了,不但信了,而且还欣喜若狂,把沈惟敬看作救星,千恩万谢,临走了还送了不少礼品以示纪念。

    话说回来,朝鲜也有精明人,大臣柳成龙就是一个,这位仁兄搞了几十年政治斗争,也是个老狐狸,觉得沈惟敬满嘴跑火车,是个靠不住的人。

    但这兄弟偏偏还就是明朝的外交使者,不服都不行,想到自己国家的前途,竟然要靠这个混混去忽悠,包括柳成龙在内的很多明白人,都对前途充满了悲观。

    十几天后,沈惟敬又来了,这次他的任务更加艰巨和日本人谈判,让他们停止进攻。

    李昖没在社会上混过,自然好忽悠,可日本人就不同了,能出征朝鲜的,都是在国内摸爬滚打过来的,且手握重兵,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在柳成龙等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世界,正如那句流行语所言:

    一切皆有可能。

    万历二十年1592九月,沈惟敬再次抵达义州,准备完成这个任务。

    作为国王指派的联络使者,柳成龙饶有兴趣地想知道,这位混混准备凭什么挡住日本人,忽悠

    事情似乎和柳成龙预想的一样,沈惟敬刚到就提出,要先和日军建立联系,而他已经写好了一封信,准备交给占据平壤的小西行长,让小西行长停止进攻,开始和谈。

    这是个看上去极为荒谬的主意,且不说人家愿不愿和谈,单说你怎么建立联系,谁去送这封信你自己去

    沈惟敬道:当然,不是我去。

    他派了一个家丁,背上他写的那封信,快马奔进了平壤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注定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除了沈惟敬外。

    一天之后,结果揭晓,沈惟敬胜。

    这位家丁不但平安返回,还带来了小西行长的口信,表示愿意和谈。

    然而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因为这位小西行长同时表示,他虽然愿意谈判,却不愿意出门,如要和平,请朝鲜和大明派人上门面议。

    想想也对,现在主动权在人家手里,说让你去你还就得去。

    柳成龙这回高兴了,沈惟敬,你就吹吧,这次你怎么办派谁去

    然而他又一次吃惊了,因为沈惟敬当即表示:

    谁都不派,我自己去。

    包括柳成龙在内的许多人都愣住了,虽说他们不喜欢这个大忽悠,但有如此胆量,还是值得佩服的。于是大家纷纷进言,说这样太危险,你最好不要去,就算要去,也得带多几个人,好有个照应。

    沈惟敬却哈哈一笑,说我带个随从去就行了,要那么多人干嘛

    大家想想,倒也是,带兵去也白搭,军队打得过人家,咱也不用躲在这儿,不过为了方便,您还是多带几个人上路吧。

    当然,这个所谓方便,真正的意思是如果出了事,多几个人好收尸。

    于是,在众人的注视中,沈惟敬带着三个随从,向着平壤城走去。

    大家又一次达成了两点共识:第一,这人很勇敢;第二,他回不来了。

    但沈惟敬却不这么想,作为一个混混,他没有多少爱国情怀。同理,他也不做赔本生意,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大混混的另一个特性随机应变,能屈能伸。

    而关于这一点,还有个生动的范例。

    曾盘踞山东多年的著名军阀张宗昌,就有着同样的特性。这位仁兄俗称“三不知”不知兵有多少,不知钱有多少,不知老婆有多少,当年由混混起家,后来混到了土匪张作霖的手下,变成了大混混。

    有一次,张作霖派手下第一悍将郭松龄去张宗昌那里整顿军队,这位郭兄不但是张大帅的心腹,而且还到外国喝过洋墨水,啃过黄油面包,一向瞧不起大混混张宗昌,总想找个机会收拾他,结果一到地方,不知张混混那根筋不对,应对不利,竟然得罪了郭松龄。

    这下就不用客气了,郭大哥虽然是个留学生,骂人的本事倒也没丢,手指着张大混混,张口就来:x 你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军阀应该是脾气暴躁,杀人不眨眼,遇此侮辱,自当拍案而起,拔剑四顾。

    然而关键时刻,张宗昌却体现出了一个大混混应有的素质,他当即回答道:

    你x 俺娘,你就是俺爹了

    说完还给郭松龄跪了下来,我记得,他比郭兄至少大一轮。

    这就是大混混的本领,他后来在山东杀人如麻,作恶多端,那是伸,而跪郭松龄,认干爹,就是屈。

    沈惟敬就是一个大混混,在兵部官员、朝鲜国王的面前,他屈了,而现在,正是他伸的时候。

    小西行长之所以同意和谈,自然不是为了和平,他只是想借此机会摸摸底,顺便吓唬明朝使者,显显威风,用气势压倒对手。

    于是他特意派出大批军队,于平壤城外十里列阵,安排了许多全副武装的士兵,手持明晃晃的大刀和火枪,决定给沈惟敬一个下马威。

    柳成龙也算个厚道人,送走沈惟敬后,感觉就这么了事不太地道,但要他陪着一起去,他倒也不干。

    于是他带人登上了平壤城附近的一座山,从这里眺望平壤城外的日军,除了平复心中的愧疚外,还能再看沈惟敬最后一眼虽然比较远。

    然而在那里,他看到的不是沈惟敬的人头,而是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幕。

    当沈惟敬骑着马,刚踏入日军大营的时候,日军队列突然变动,一拥而上,把沈惟敬围得严严实实,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然而沈惟敬却丝毫不见慌张,镇定自若地下马,在刀剑从中走入小西行长的营帐。

    过了很久日暮,沈惟敬终于又走出了营帐,毫发无伤。而柳成龙还惊奇地发现,那些飞扬跋扈的日军将领,包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人,竟然纷纷走出营帐,给沈惟敬送行,而且还特有礼貌送之甚恭。

    数年之后,柳成龙在他的回忆录里详细记载了他所看到的这个奇迹,虽然他也不知道,在那一天,沈惟敬到底说了些什么或许永远也没人知道。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沈惟敬确实干了一件很牛的事情,因为仅仅一天之后,日军最高指挥官小西行长就派人来了对沈惟敬表示慰问。

    来人慰问之余,也带来了小西行长的钦佩:

    “阁下在白刃之中颜色不变,如此胆色,日本国内亦未曾见识。”

    日本人来拍马屁了,沈惟敬却只是微微一笑,讲了句牛到极点的话:

    “你们没听说过唐朝的郭令公吗当年回纥数万大军进犯,他单人匹马闯入敌阵,丝毫无畏。我怎么会怕你们这些人吾何畏尔”

    郭令公就是郭子仪,曾把安禄山打得落荒而逃,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不世出之名将。

    相比而言,沈惟敬实在是个小人物,但在我看来,此时的他足以与郭子仪相比,且毫不逊色。

    因为他虽是个混混,却同样无所畏惧。

    马屁拍到马腿上,望着眼前这位大义凛然的人,日本使者手足无措,正不知该说什么,却听见了沈惟敬的答复:

    “多余的话不用再讲,我会将这里的情况回报圣皇即万历,自然会有处置,但在此之前,你们必须约束自己的属下。”

    怎么约束呢

    “日军不得到平壤城外十里范围之内抢掠,与之相对应,所有朝鲜军队也不会进入平壤城内十里”

    很多人,包括柳成龙在内,都认为沈惟敬疯了。当时的日军,别说平壤城外十里,就算打到义州,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让日军遵守你的规定,你当小西行长的脑袋进水了不成

    事实证明,确实有这个可能。

    日本使者回去后没多久,日军便派出专人,在沈惟敬划定的地域树立了地标,确定分界线。

    柳成龙的嘴都合不上了,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只有沈惟敬,知道这一切的答案。

    一直以来,他不过是个冒险者,他的镇定,他的直言不讳,他的狮子大开口,其实全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大明。如果没有后面的那只老虎,他这头狐狸根本就没有威风的资本。

    而作为一个清醒的指挥官,小西行长很清楚,大明是一台沉睡的战争机器,如果在目前的局势下,贸贸然与明朝开战,后果不堪设想,必须稳固现有的战果,至于大明,那是迟早的事。

    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二十回,小西行长终于亮出了他的议和条件:

    “以朝鲜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全部归还朝鲜。”

    为表示自己和谈的诚意,他还补充道:

    “平壤城亦交还朝鲜,我军只占据大同江以东足矣。”

    最后,他又顺便拍了拍明朝的马屁:

    “幸好天朝指明朝还没有派兵来,和平已经实现,我们不久之后就回去啦。”

    跑到人家的家里,抢了人,放了火,抢了东西,然后从抢来的东西里挑一些不值钱的,还给原先的主人,再告诉他:其实我要的并不多。

    这是一个很不要脸的人,也是一个很不要脸的逻辑。

    但沈惟敬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觉悟,他本来就是个混事的,又不能拍板,于是他连夜赶回去,通报了日军的和平条件。

    照这位沈先生的想法,所谓谈判就是商量着办事,有商有量,和买菜差不多,你说一斤,我要八两,最后九两成交。虽然日本人的条件过分了点,但只要谈,还是有成功的可能。

    但当他见到宋应昌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还没等他开口,宋侍郎就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去告诉那些倭奴,如果全部撤出朝鲜,回到日本,讲和是可以的不妨,但如果占据朝鲜土地,哪怕是一县、一村,都绝不能和”

    完了,既不是半斤,也不是八两,原来人家压根就没想过要给钱。

    虽然沈惟敬胆子大,敢忽悠,确有过人之处,但事实证明,和真正的政治家比起来,他仍然只是混混级别。

    因为他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原则是不能谈判的,比如国家、主权、以及尊严。

    沈惟敬头大了,但让人惊讶的是,虽然他已知道了明朝的底线,却似乎不打算就此了结,根据多种史料分析,这位仁兄已把和谈当成了自己的一种事业,并一直为此不懈努力。在不久之后,我们还将看到他的身影。

    但在宋应昌看来,目的已经达到,因为他苦苦等待的那个人,已经做好了准备。

    军阀

    宋应昌等的人,叫做李如松。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儿子。

    以往我介绍历史人物,大致都是从家世说起,爷爷、爹之类的一句带过,然后再说主角儿子,但对于这位李先生,只能破例了,因为他爹比他还有名。

    作为明朝万历年间第一名将首辅申时行语,李成梁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特别是蒙古人,一听到这名字就打哆嗦。

    李成梁,字汝器,号银城,辽东铁岭卫即今铁岭人。这位仁兄是个超级传奇人物,四十岁才混出头,还只是个小军官,不到十年,就成为了边界第一号人物,风头压过了戚继光,不但当上了总兵,还成了伯爵。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白给的,要知道,人家那是真刀真枪,踩着无数人的尸体主要是蒙古人的,扎扎实实打出来的。

    据统计,自隆庆元年1567到万历十九年1591,二十多年间,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杀人,年年升官,从没消停过,平均每年都要带上千个人头回来报功。杀得蒙古人魂飞魄散,搞得后来蒙古人出去抢劫,只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帜,基本上都是掉头就跑。

    事实上这位仁兄不但故事多,还是一个影响大明王朝命运的人,关于他的事情,后面再讲。这里要说的,是他的儿子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长子,时任宣府总兵。

    说起来,宋应昌是兵部的副部长,明军的第二把手,总兵都是他的下属。但作为高级领导,他却一定要等李如松,之所以如此丢面子,绝不仅仅因为此人会打仗,实在是迫不得已。

    说起来,那真是一肚子苦水。

    两百年前,朱元璋用武力统一全国后,为保证今后爆发战争时有兵可用,设置了卫所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常备军,但他


第十四章 明朝的愤怒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