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病入膏肓第(2/2)页
连忙道:“军机处军机章京袁甲三是河南项城人,在地方上颇得人望,不如就让他去辅佐曾国藩,这样一来也不会耽误事情。”
提起袁甲三的名字,道光皇帝倒是有几分印象,毕竟袁甲三一直在军机处当军机章京,本人也年轻,生得相貌堂堂,言谈举止都不是一般人物,自然让道光略微留下了几分还不错的印象,他缓缓道:“那就让他去河南担任按察使。”
讨论完了此事以后,道光皇帝看向了祁隽藻,深深叹了一口气,道:“祁隽藻,你可曾怨恨于朕”
“启禀皇上,臣罪该万死,还请皇上严惩臣,臣是绝不敢对君父有半分怨言,此乃臣节,绝非虚言。”
祁隽藻跪在了地上,额头狠狠磕在了地上。
道光皇帝深深叹了一口气,道:“祁隽藻,你说的那些问题,朕其实心里也是清楚的,眼下大清朝到了这个阶段,也的确到了刮骨疗毒的阶段,可是你也要明白朕的为难之处,大清朝到了这个阶段,着实禁不起折腾了”
很多人都不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一个帝国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反而已经不再适合施加猛药,一旦用药过猛,搞不好就把整个帝国给整得分崩离析了。
就比如说大清朝,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满汉问题,而这个问题也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就连赵源在大公报上就阐述过民族国家论的问题,其中针对这一点还专门给大清朝开了个方子,那就是旗汉合一。
而他之所以有这个底气去开方子,就是因为大清朝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利益根本不够分,一旦数量庞大的汉人涌入八旗这个盘子里,势必会造成原有的满蒙八旗严重不满,到时候清廷统治者很可能就会失去基本盘的拥护。
其次,大清朝除了解决民族问题以外,还需要解决财政问题,而解决财政问题的前提就是进行新政改革,需要完成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实力,而这就需要清廷尽快收回地方督抚手中过大的财权和兵权,可问题是大清朝真要强行收回来,那么地方又往往会陷入了糜烂之中,到时候同样是一堆问题。
至于再往后的军事问题,或者是外交问题等等,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也没有那么麻烦,因为光是前面几关,大清朝就已经过不去了。
想到这里时,祁隽藻也只能深深叹了一口气。
时间很快就到了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就在清廷忙于左支右绌之际,就在复汉军也忙于调理内政之时,太平军的动作却显得有些过于雷厉风行了。
自从太平军三月从襄阳出发以来,四月份就拿下了河南重镇南阳,而等到了五月上旬的时候,太平天国天王的旗帜就已经在许州的城头上高高飘扬,距离开封也只剩下了一步之遥。
可偏偏就这一步之遥,却让太平军陷入了难言的困境之中,原来随着战火在河南境内蔓延开来,百姓们也纷纷舍家弃业躲避战火,而清军又早早在河南坚壁清野,打下来的官仓和粮库里往往又是空空如也,使得太平军的粮食供给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东王杨秀清为了尽快筹措到粮食,只能将大军现行展开,分别前往各地募集粮食,而此番重任则是交给了北王韦昌辉,韦昌辉为了尽快完成命令,也只能带着人四处征粮,引起了河南百姓的强烈抵制,并没有征集多少粮食。
按道理来说,太平军虽然缺粮,但也不至于缺到这个地步,但凡能攻下开封,光是缴获开封的粮食,都足够好好吃一顿,不至于出现断粮的风险。
杨秀清的确有这个冲动,但是他自己却抑制了这股子冲动,只因为今日的太平军亦非昔日,现如今太平军抛掉老弱病残后,光是青壮还有二十五万人之多,而这二十五万人当中,这有区区不到两万人才是在广西和湘西参加太平军的老兄弟,剩下的这些人他们固然投靠了太平军,但是却并不相信洪秀全和杨秀清这一套把戏。
因此,杨秀清为了让决战不出现任何隐患,决定先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对下属的兵丁们进行一番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到太平奥义过去在广东的时候,这一招堪称无往不利,底层百姓们在走投无路之际,往往就会主动加入太平军。
按理来说,这一招也不应该会失败,但是洪秀全也好,杨秀清也罢,却忽然意料之外地发现了一点,那就是很多新兄弟根本不懂广西话和客家话,他们大部分来自湖广或者河南,双方堪称是鸡同鸭讲,教育作用自然也极为有限。
为了突破这一点限制,杨秀清只能在军中选拔一些懂双方语言的士卒,用来充作说书先生,专门用来给新兄弟们进行教育。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