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01填榜  隆万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01填榜第(1/2)页
“大帅,出兵吧,宰了王杲,屠了古勒城。”
    “大帅,出兵吧,宰了王杲,屠了古勒城。”
    刚刚还热闹的酒席,霎时间爆发出浓浓杀气,屋外大树似乎都感受到了,树叶不断摇晃着。
    此时的辽东明军,没有经历过几十年后面对崛起的建州女真那种无力感。
    虽然明军在辽东处于守势,但一旦选定攻击目标,不管是对上西面的土蛮部,亦或者是北方的女真族人,胜算都是极大的。
    即便偶有失手,只要明军打起精神来,报仇还是轻轻松松。
    否则,辽东广袤的土地也不可能被明廷牢牢掌控在手中。
    至于对京城那边的战报,多有夸大蒙古人实力的成份在其中,特别是还和明廷处于战争状态的土蛮部。
    其实这也不是让人疑惑的问题,要想从朝廷多拿银子,可不就得给自己竖起一个“强大”的敌人。
    否则论功行赏的时候,打败一个强敌和打败一个小贼,封赏的差距可就大了。
    此时大明定下的赏格,壮年蒙古人的首级可比是壮年女真人的首级贵好几倍。
    首级之所以叫“首级”,就是因为“一首一级”,最早来自商鞅变法中的秦**功授爵制,“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不过,以首级记功并非秦朝开始,早在商代时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商鞅变法把许多以前未成文的规矩书面化,做到有据可依。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斩首记功都是主流。
    但弊端肯定还是有的,比如杀良冒功,甚至在战场上为了争抢首级还可能会自相残杀。
    于是北宋时期名将狄青上疏提出废除斩首记功,并获准,自此开始两宋不再实行斩首记功。
    而在大明建立之初,也是以战功为核定标准,分奇功、头功、次功三种。
    所谓奇功,是指战阵之中斩将、夺旗、陷阵、先登,而头功则是指当先、跳荡、摧锋、破敌,次功是指侦踪、守阵、擒敌、被伤等。
    实际上,大明的功劳簿上,一般主要就是头功和次功,在明初立国战争后,奇功已经很少出现了。
    如元至正十五年采石矶大战当中,常遇春单骑冲入敌阵,无人可挡,凭一己之力将元军防线撕裂,明军由此获胜,这就是陷阵之奇功。
    这种战功设计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只适用于创业期,只要有勇力、不畏死,就有大把功劳可以立,不在乎漏洞不漏洞,干就完了。
    但是,在开国之后进入守成期就不行了,功劳有限,而且军队战斗素质也远比不上开国。
    而这种无法量化的战功制度,不可避免的会有不公与**,所有的功劳都成了功曹一句话的事情。
    所以从洪熙开始,滥报、冒报的情况比比皆是,每每打了胜仗,报功上去的基本都是将领的身边人。
    最后大明朝廷发现,还得是可供量化的斩首记功能够服人,交出多少首级就记多大的功,简单省事儿。
    从正统年间开始,明军斩首记功的价码从高到低有四类,一是迤北,即蒙古部落;第二则是辽东,即女真部落;第三是番蛮,即吐蕃与苗疆;第四才是内贼,即叛军与农民军。
    以天顺五年例,迤北首级一个可以升官一级或者是领取赏银50两,辽东与番蛮首级5-7个可以升官一级或者是领取赏


1001填榜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