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4章 棉花之都、铁路  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4章 棉花之都、铁路第(2/2)页
然更多的是黑人。
    黑人奴隶被拴着镣铐,懒懒散散地干活。
    俾斯麦看到,很多中国商人忍受不了这些效率低下的黑奴,和自己的伙计们一起撸起袖子上前装棉花。
    一个看上去并不高大的中国人,往往能扛起比黑奴负重多一倍的棉花,巨大的棉花垛与他们矮小的体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赵阿千也注意到了这一幕,但并没有说什么。
    这一代中国人确实矮小,尤其是广东人、湖南人,更是小个子。
    不过随着大明肉蛋奶保障计划的铺开,尤其是学校免费午餐的落实,赵阿千相信下一代大明人一定会高大得多。
    俾斯麦倒是没有赵阿千那么多感慨。
    这个时代欧洲人其实也没多高,身高也不如北美,毕竟北美的粮食肉类要比欧洲便宜得多。
    至少如今普鲁士人算不上高大的代名词。
    当然,肉食充足、武德充沛(指打猎和打仆人)的容克贵族们还是很高的。
    俾斯麦本人就是其中一个。
    他注意到的是两拨人的交通工具的不同。
    那些骡马车基本都是红脖子押着黑人赶来的。
    而旭日汽车则是明国商人的。
    他们如何开着车将棉花运回大河对岸呢?
    很快俾斯麦的疑惑便解开了。
    一座非跨两岸的钢铁桥出现在了新扬子江上。
    “宰相先生,如果你是下半年来访,我们就能从孟菲斯上火车了。”
    赵阿千指了指钢铁桥下面正在铺设的铁轨,上面大量的中国工人正赤着臂膊正在劳动,“这其实是一座铁路桥,下半部分还没有来得及完工。”
    “中国人果然是了不起的工匠民族,在我们德意志,都称赞中国商品!”
    看着这些辛劳却没有任何抱怨,效率极高的中国筑路工人,俾斯麦忍不住开口称赞。
    一半恭维,一半出自真心。
    从照相机到汽车,明货以高昂的价格和卓越的性能,在德意志各邦都是上流社会和新鲜资本家热衷购买的商品。
    也正是见到这样的筑路工人,俾斯麦终于明白为什么明国人能把铁路修到这里来了。
    不愧是修建了万里长城的民族啊!
    俾斯麦觉得这一趟美洲之旅或许比自己原本预计的要更加重要。
    ·
    其实大明现在的铁路总里程算不上长。
    滨海铁路+北线铁路+各零散支线铁路,大明的铁路总里程仅有1万公里。
    相当于大清亡国时全中国的铁路里程。
    不但比不过英国,甚至还比不过小林肯匪帮+约翰逊匪帮。
    但是,大明单线铁路确实非常长,北线铁路凤-渝线3144公里,应该是目前全世界无可争议的最长铁路了。
    尤其是这条路线穿越了密河平原、中央大盆地、北方高原、落基山区,沿途的自然风光不可谓不壮美。
    因为地广人稀的缘故,三四百公里,甚至是五六百公里不停靠也是常有的事。
    这就给力俾斯麦极大的感官冲击。
    而“狻猊号”列车组高达55公里的时速,更令他印象深刻。
    俾斯麦坐在贵宾车厢中,望着两边飞速驶过的景物脸色久久不能平静。
    “首相先生,我们大明的火车你觉得怎么样?”赵阿千问道。
    “快,太快了,有催人奋进的意思!”
    俾斯麦意味深长地道,“我觉得我们普鲁士与贵国一样,很适合这样的火车,我们都需要这样的速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55公里的时速和后世比当然什么也不是。
    甚至在这个时代,55公里也不算快,在美利坚就有70公里/小时以上的内燃机火车。
    但那些火车都是短途的,是在非常优良的地理条件下才能达到的速度。
    而大明的“狻猊号”不仅跑得远,还经历各种复杂地形,充分展示了他的强大动力。
    其实大明的火车技术一开始也是很拉胯的。
    当年李鸿章来的时候,火车还只有不到20公里/小时。
    这还是通过范德比尔特家族请了东部的技术专家指导后的结果。
    大明工部一开始自己鼓捣的火车头根本没有办法无故障跑完100公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