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美学或美学意义上的慢第(1/2)页
学校进入年终“盘点”阶段。出题,考试,阅卷。我也阅卷。本科生阅完了,阅研究生。地方小城,人微言轻,自然招不来北大清华复旦高材生,但毕竟以10:1淘汰制招进门的,加之“80后”们“90后”们脑细胞发育极好,故而答卷不乏亮点,如灰头土脑的草坪上不时绽开几朵嫩黄色的蒲公英,带给我一分惊喜,一丝慰藉,至少使得阅卷中连续滚动的干涩眼球有了动力和润滑感。
试举一例。给研究生上课时我讲到我的老伙计村上春树,讲起他的短篇集《再袭面包店》中的《象的失踪》。故事很简单。日本一座小镇饲养的一头老得“举步维艰”的大象忽然失踪了,失踪得利利索索。若是小猫小狗倒也罢了,而体积如山的大象失踪无论如何都匪夷所思。于是我让研究生们写一篇小论文,论述大象失踪的原因和意义。大部分人的论述都中规中矩,都在意料之中。正当阅卷的我为此阅得人困马乏之时,“蒲公英”出现了!一位研究生写道失踪的大象乃是村上春树的图腾(象图腾!)——大概村上骨子里想做一只大大的、特立独行的、老实安静而又孤傲任性的大象,有自成一体的思想和价值观,追求灵魂的独立和自由,某一天对象舍或围栅感觉不爽了,就招呼也不打地失踪了,以此表达他对这个越来越急功近利的世界的不满和担忧。
尤为难得的是,这位研究生还从性格沉静、喜欢慢节奏的大象(或村上)的赏析过渡到对“慢美学”的描述和向往。她为此引用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常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远方妻子的深情思念。但换一个角度,便不难发现其中更值得玩味的情境:一个人听着窗外夜雨思念另一个人会是怎样的景况、怎样的心境?如今还有谁会谛听一场夜雨?会在夜雨淅沥声中思念远方的某个人?
是啊,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巴山夜雨的美学憧憬,大自然被掀开了“天灵盖”,一切被赤裸裸置于充满功利性的冷酷目光的审视之下,一切被钉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座右铭中,一切被绑在风驰电掣倾刻万里的时代高铁之上。没有人
慢美学或美学意义上的慢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