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高密东北乡与诺贝尔文学奖  异乡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密东北乡与诺贝尔文学奖第(2/2)页
“旧物”的重大区别。堂屋右侧房间便是莫言“旧居”(其他房间当时住着莫言父母和兄长)。房间很小,一铺炕占了二分之一。炕也不大,铺着芦苇炕席,又脏又旧,一塌糊涂。我开始想像莫言一家三口在上面酣睡的场景。场景远远算不上赏心悦目。莫言二哥介绍说老屋始建于一九一一年,一九六六年翻盖,莫言从一九五五年开始,住了三十三年。说实话,房子比我当年住的乡下老屋还差。别说文学情调,连生活情调都无从提起,无非栖身而已。本想找莫言照张相,莫言当然不在。好在他二哥在,就和二哥在“莫言旧居”前合影留念。二哥话语不多,一看就知是忠厚之人。兄弟俩一个“忠厚传家”,一个“诗书继世”,天作之合!临走时,莫言二嫂提来一袋洗好的青萝卜相送,说生吃最好。
    出了莫言旧居,沿村路往南走去。路旁杂乱堆着一堆堆做烧柴的玉米秸。出村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庄稼早已收了,只有几丛细细高高的芦苇和几株树叶落尽的杨柳点缀着黄褐色地表。空旷,荒凉,寻常。任何景物都无法同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文学奖产生关联。漫步之间,见一位中年男子在田间两垛玉米秸那里扒玉米。这东西几十年前我扒过,就帮忙扒了起来,边扒边聊。中年男子告诉我,近来人少多了,前些日子可不得了,满村是人,老外都跑来了,比过大年还热闹。结果莫言两次回村都只能偷偷回来,偷偷在父亲家住一晚上。他还说自己跟莫言一起上过学,一起干过田里的活。“学不比我上得好,活也不比我干得强,可现在人家成了响遍世界的大人物,我还在地垄沟扒玉米——什么叫差别?这就叫差别!”听得出,困惑之余,他多少有些不服气。我安慰他:“扒玉米也没什么不好啊,莫言想扒还扒不成呢!连回村都像做贼似的偷偷摸摸。各有各的苦恼,各有各的乐子……”他笑笑,笑容透出几分凄苦。他要我去他家吃午饭:“得没得奖吃顿饭都是不成问题的。”我婉言谢绝,回头进村。没走多远,忽听后面有人喊。原来他开车从后面追了上来,非要我到他家拿柿子不可——一大袋黄得透明的大柿子,全家吃了一个星期还没吃完。比《透明的红萝卜》好吃得多。
    莫言的二嫂送我一袋青萝卜,莫言的乡亲送我一袋大柿子,莫言什么也没送,见都没见着——诺奖啊诺奖!
    (01.11.0)(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