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终令》其规见西门豹寿陵基不封不树第(2/2)页
,破除了群众的迷信。
曹操因而对西门大夫十分崇敬,不止一次的亲临祭之。并高度称颂西门豹墓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做法。因此在他内心里,产生了将来自己的归宿就在这里。为了表达这一思想,他在建安二十三年六月,预先做了《终令》。令曰: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陪”指伴随之意,如帝王的大臣亦称陪臣,古代有功的文臣武将死了可居“陪陵”。
从历史佐证来看,曹操生前为自己的后事,多次留下遗嘱。当时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意思就是我作为魏王、费亭侯身份正适合葬于此处。西门豹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行为,引漳水灌溉,发展了农业生产。西门豹墓葬瘠薄之地和反对迷信的做法,受到了重视农业生产曹操的欣赏,是理所当然的了。曹操主张墓葬“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并身体力行,这是对秦汉皇权墓葬制度的改革。秦始皇陵墓从平地修建并高高突起,规模之大,亘古至今未有相匹者。汉武帝继位后,第二年开始建茂陵,前后用了五十余年,陵墓的封土很高很大。秦皇汉武及诸多帝王陵墓,不知耗费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膏血。建安十八年(公元1年)曹操被封为魏公,第二年进爵为魏王,定都于邺城。曹操的指令,无疑是对秦汉墓葬制度的否定,无疑是一大进步。(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