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3章 恶劣处境  鹅的三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3章 恶劣处境第(2/2)页
扫清了青州豪强、部帅,也就收编一些军队,多一些税收,遏制了臧霸兼并青徐的可能性。
    青徐与臧霸,其实都不是那么的重要。
    臧霸与刘馥、孙权一样,并不会威胁曹操对许都朝廷的控制权。
    然而,袁尚、刘备可以。
    所以不需要细想,曹操从河北撤兵回来,只能布置重兵于宛口。
    刘备敢来,曹操就敢全压上!
    也只有富庶且积弱的荆州,能快速弥补曹操的元气,也才能激发曹军吏士的作战积极性。
    现在刘备很难,黑熊很好奇,刘备的作战方略会不会偏转。
    原本官渡之后,曹操就有一口气打死刘表的想法,一次是派曹洪深入南阳,一次是亲自带兵来到宛口,当时荀彧苦劝,以及荆南四郡的领袖张羡病死,所以曹操才撤兵向北。
    不止是黑熊好奇,张辽也有些好奇刘备敢不敢与曹操决战。
    如果曹操真的调头来打荆州,那荆州的好盟友,会采取什么像样的战略?
    还有就是,当荆州人、刘琦知晓曹操驻屯大军到宛口一带,这些人还会支持刘备进伐中原?
    或者这么问,失去荆州支援的兵力、钱粮后,刘备敢不敢带着本部兵出宛口?
    要知道,江东孙权继位以来,一直缺乏一场立威之战。
    荆州人不仅要考虑宛口重兵集结的曹操,还要顾虑孙权。
    看似曹操在黎阳吃亏,但曹操战略上解放出来了。
    而刘备呢?
    只能选择打不打,没有选择打哪里的余地。
    圆帐之内气氛沉闷下来,关羽也是感到棘手。
    以一个残缺的南阳郡,是不可能打赢坐拥兖豫二州曹操的。
    对刘备来说,其实已经不是打不打的问题了,而是怎么抵御曹操的倾力一击。
    刘备被一拳打碎,那曹操又怎么可能放过荆州?
    所以刘备的选择,决定着关中的选择,关中的选择,又会影响袁尚、鲜于辅,乃至是公孙度、臧霸等人的抉择。
    关羽几乎可以充当刘备的全权使者,此刻他认真思索,反问:“若曹孟德集结大军于宛口,大司马将会有何作为?”
    “我军如何选择,取决于刘玄德与曹孟德。云长将军也知关中疲敝,我军夏收之后,才能动员兵士出征。七月底,我才能出兵;在此之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
    黑熊说着忍不住露出笑容,等丹水漕运恢复,必然会有大量的粮食北运。
    刘琦要想办法给自己运粮,还有之前与江东方面的粮食换马计划。
    三百万石粮食运到南乡的话,那不需要自己出兵,曹操也不会深入南阳。
    南阳不是那么好深入的,一旦退路被卡死,等待的只有全军覆没这种命运。
    南阳盆地,就是一个巨大的斗兽场。
    原来守擂的是张绣,现在守擂人是刘备。
    荆州以弱兵而闻名,残酷的斗兽场,并不适合现在的荆州人下场。
    荆州人目前的精神状态,真的不适合参与这种残酷厮杀。
    所以南乡积攒三百万石粮食,就意味着关中兵有了下场动力。
    哪怕抵达南乡后什么都不做,只是闭营吃米,也不是曹操能忽视的。
    想要提防、警惕自己,曹操分多少兵合适?
    兵少了不济事,兵多了,像蝌蚪一样头重脚轻,宛口通道又能留多少守军?
    张辽旁观不语,关羽略思索就明白,只要往南乡屯够粮食,那黑熊就能保证荆州、南阳的存续。
    曹操就算发兵进入南阳,也不敢调动主力大军,曹操更不敢亲自领兵深入南阳。
    只要曹操不来,刘备又会怕谁?
    所以满足黑熊的条件后,南阳其实是安全的。
    可这不是刘备,也不是关羽想看到的局面。
    关羽眯眼沉思,就问:“大司马以为宛口周边未来会是两军相持之地?”
    “嗯,久守必失。以南阳如今的体量,实难供应两万大军。曹操只需要数万兵马,轮番驻守,与左将军相持。至多半年,左将军势必穷困,吏士哀怨。”
    “我个人还是乐于看到左将军积极进取讨伐国贼,但河北急需休养,而关中又是疲敝穷困,我们可以出兵配合左将军扫荡中原群贼,因为这样能就食于敌。若是救援南阳,河北只能隔河骚扰,而我根基不稳,实难倾巢出击。”
    黑熊一脸遗憾:“之前的曹操,为名利所累,一条手臂被钉在黎阳。现在他这条手臂脱困,已经不是我们可以轻易宰割的了。”
    关羽听了轻轻点头,承认目前己方窘迫的战略地位,就问:“大司马用兵鬼神莫测,可有破敌良计?”
    黑熊不语,这时候杨阜带着茶具返回圆帐。
    茶叶与麦芽糖都经过了炒制,现在杨阜烹煮热水冲泡茶叶和麦芽焦糖,同时熬煮一锅牛奶。
    张辽观察奶茶烹制手艺,他也拥有战略意识,很理解关羽的窘迫。
    本章完
    www.50331wx.cc/chapter/20610608/55555283.html
    www.50331wx.cc m.50331wx.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