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五十九章 从来没有成王败寇,只有寇败王成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五十九章 从来没有成王败寇,只有寇败王成第(2/2)页
兵会原地等候,所有的安防由李如松负责了。
    李成梁每次回京都是耀武扬威,这显得很招摇,也很招人恨,但这就是李成梁的目的,一个边方将领,被朝臣喜欢,那才是居心叵测,图谋不轨。
    次日中午,朱翊钧赶往了北城武英楼,在武英楼接见了回京的李成梁、侯于赵还有回来贺岁的熊廷弼。
    这李成梁还挺能藏啊!这么大的事儿,侯于赵居然一点都不知道。
    “你又没派人盯着我,你从何得知?”李成梁再拜大声的说道:“陛下,臣恳请回京来。”
    侯于赵当巡抚和别的巡抚不一样,侯于赵是除了农桑后勤是什么都不管,李成梁见了谁,说了什么也不闻不问。
    朱翊钧见侯于赵还是一脸惊骇,笑着说道:“侯巡抚,宁远侯不告诉你,是为了护着你,把所有的责任都自己扛了起来,宁远侯,快快免礼,坐下说话就是。”
    李成梁是世袭武勋,朝鲜使者私自见他,这是很犯忌讳的事儿,一旦卷入了这种风波,侯于赵那个小身板压根扛不住这种风浪,李成梁就不同了,作为新武勋的代表人物,只需要跟陛下交代清楚,就可以顺利过关。
    李成梁在保护侯于赵,没有拉他一起下水。
    “宁远侯,朝鲜使者之事,还请细细道来。”朱翊钧伸手,示意李成梁把事情讲清楚。
    “去年陛下要朝鲜国王入京谢罪来,朝鲜国王不愿,就派人要与臣阴结,臣堂堂大明宁远侯,为何要与这等小人为伍,直接将其擒下,现在就关在蓟州。”李成梁将事情原原本本,一五一十的说清楚。
    什么时间见的面,见面说了什么,李成梁他是如何应对的,都全部讲的非常清楚,显然是背过稿了。
    这件事就像是压在李成梁心中一块石头一样,现在讲出来之后,打了这么多年仗的李成梁,长长的松了口气,谁都不敢说,谁都不能说,憋着难受,但即便是如此,心里的石头依旧悬着。
    “熊大,你怎么看?”朱翊钧看向了站在一旁颇为恭敬的熊廷弼,好奇的问道。
    熊廷弼眉头紧锁的说道:“朝鲜使者阴潜入境,至辽阳,一路上居然没有任何的阻碍,这是边方关隘失职,若要过关,需通关文牒,还需事由,何人放行?不可不察。”
    大明对朝鲜不能说不设防,关隘几乎不会阻拦,所以朝鲜商贾常年往来,虽然去年停了一年多次朝贡,但并没有断绝商路,所以使者入关这件事,朱翊钧能够理解,也不准备过分稽查。
    有的时候,水至清则无鱼。
    “还有吗?”朱翊钧继续询问熊廷弼的看法。
    “还有就是…宁远侯不该见这朝鲜使者。”熊廷弼看了看李成梁,犹豫了下,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私见外使,这是军头行为,李成梁真的是军头当习惯了,居然敢见朝鲜使者。
    “如此。”朱翊钧看向了李成梁,带着笑容说道:“宁远侯,熊廷弼的意思是,这见了朝鲜使者,没事,都会变成有事,明知朝鲜使者不怀好意,如此轻易会见,恐怕朝中御史得知,又要连章弹劾了。”
    “不过没事,朕在万历二年特许过的,御史闹腾起来,朕来应对就是,宁远侯勿虑。”
    宁远侯见藩国使者这事儿非常的犯忌讳,因为涉及到了阴结嫌疑,尤其是李成梁手握重兵,但问题不大,因为朱翊钧特别允许。
    万历二年李成梁风雪克平古勒寨,朱翊钧就以军情急如火,给了李成梁在辽东联系朝鲜为策应的权力。
    那会儿的女真人,可一点都不像现在埋在土里这么乖巧,擅杀大明将校官员,攻打大明关隘,劫掠边方,军情急如火,如果真的需要朝鲜策应,的确需要李成梁和朝鲜使者直接沟通。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当初决定要用李成梁,朱翊钧就没有过分的限制。
    “臣谢陛下隆恩。”李成梁心里那块石头落地了。
    李成梁见朝鲜使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偶尔还会拿点朝鲜的贿赂,行点方便,以前见也就见了,彼此亲如一家,但这次,形势已经变了,他见使者心里其实也在打鼓,在见与不见之间李成梁选择了见,并且在对方说明来意后,当场将其拿下。
    “熊大,你做事要向宁远侯学习,要圆滑一些,有些原则,该碰也要碰的。”朱翊钧看向了熊廷弼说道:“很多规矩要守,但有的时候,不能被规矩所束缚,动弹不得。”
    “宁远侯为何要见这个朝鲜使者?因为辽东地方的主要矛盾,是汉夷矛盾,是迁徙辽东汉民和夷民之间争夺生存生产资料的矛盾,如果宁远侯为了避祸,选择不见,这朝鲜使者见势不对,就会阴结夷人了。”
    “你设想下,一旦朝鲜使者离开辽阳,入山林和夷人阴结,朝鲜不臣与建州、海西、野人女真,外喀尔喀七部连成一片,会是什么后果?大明在辽东的统治根基都有可能动摇。”
    这不是朱翊钧危言耸听,因为已经变成一屋子的努尔哈赤,就是这么干的。
    “臣欠考虑了。”熊廷弼看着堪舆图,把皇帝陛下说的局面简单设想了一下,就觉得背后直冒冷汗,熊廷弼很有军事天赋,辽东的情况,一旦真的给他们联合在一起了,问题就变得极为棘手。
    帝国边界刷新的这些蛮族,真的联起手来,也不是辽东客兵、卫军的这一支偏师的对手,但征战的话,对辽东脆弱的生产会产生破坏。
    百姓刚刚乔迁辽东,很快就是战祸蔓延,家无三年之积不成其家,国无九年之积不成其国,百姓无以为家,要么奔逃,要么回到关内,再无其他。
    李成梁要见,要让朝鲜知道,大明已经很清楚,朝鲜有了不臣之心,这是威慑,大明当然也会用各种手段阻止他们真的联合在一起。
    “宁远侯还是回辽东吧。”朱翊钧思索了片刻,即便是出了新情况,朱翊钧仍旧觉得李成梁堪用,他有些好奇的说道:“朕总觉得,这些臭鱼烂虾,就是真的联合在一起,也不是宁远侯的对手,朕也想知道,这些夷人有没有胆子,扯出大旗,跟大明为敌。”
    “陛下,臣还是留在京师为宜,王如龙当担大任。”李成梁开始了自己既定计划,撒泼,不回辽东,无论说什么,都不回去。
    侯于赵就是皇帝的耳目神,李成梁在蓟州跟侯于赵的争吵,就是把自己必须留在京师的理由,掰开了揉碎了告诉侯于赵,等同于告诉陛下。
    辽东和云南、吕宋不一样,辽东离京师足够近,不必要用分封制,辽东不能变成国中之国,此刻离开,是急流勇退。
    “此事,再议。”朱翊钧没有强行下旨让李成梁回去,而是和李成梁说起了别的事儿,辽东的种种趣闻。
    气氛立刻从严肃变得轻快了起来,辽东的趣事很多。
    傻狍子真的是傻狍子,一般五到八只,成群结队,不怕人,见到人也不跑,就直勾勾的看,直到有袍子开始跳着逃跑才跑,你若是不追了,它们还会回头看,傻狍子跳着跳着还会撞树、掉进河里面。
    辽东猫冬,储藏过冬食物要比关内早一个月,九月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这几年多了番薯和土豆,倒是让百姓冬天好过了许多。
    东北的雪是不会化的,和关内不同,关内即便是冬天,只要放晴,积雪也不会超过十天,就会融化干净,但东北的雪从第一场开始,就一直积累下去,踩下去嘎吱嘎吱响,甚至出着太阳也会下雪,百姓们会趁着冬天,下雪之后进行冬捕,凿冰取鱼或者抓野兔、袍子,掏熊瞎子的窝。
    只要在冰面上凿开一个洞,鱼就会自己跳出来,只要拿着麻袋捡就是了,而且都是冻好的鱼,能保存一个冬天,李成梁入京带的礼物里就有他亲自打的熊掌。
    “宁远侯暂且在京师住下,容朕缓思辽东总兵之事。”朱翊钧和李成梁聊了很久,才让他们离开。
    朱翊钧给李成梁建了个宁远侯府的大厝,和奉国公府不远,平日都是李如松居住,生活起居不是问题。
    “臣等告退。”李成梁和侯于赵起身拜别陛下,这是第一次面圣,朝廷决策辽东大事,也需要廷议。
    等李成梁离开之后,朱翊钧看着戚继光说道:“戚帅,有古怪啊。”
    “朕怎么觉得宁远侯是故意的,他在逼朝鲜狗急跳墙,因为天象缘故,大明开拓到吉林便寸步难行了,朕南巡在即,二月初就要出发,他李成梁调离辽东,不熟悉辽东军务的王如龙至辽阳,若是朕,就会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大明在北方军事力量极为虚弱的好机会。”
    “这番谋划之后,辽东能安定五六十年了。”
    “宁远侯其实可以明说的,他这个谋划,朕是很支持的,毕竟想要好好种地,就要边方安宁,否则谁都能踩大明百姓的地了,抢大明百姓的粮了。”朱翊钧略微有些感慨的说道。
    戚继光想了想说道:“李如松当初为何一见到京营有文官督师,就立刻要闹着离开?宁远侯不是不信陛下,是不信大明朝的官僚们,他们能不能成事尚未可知,但他们坏事的本事可是一等一的。”
    “孤军奋战惯了,就会这样吧。”
    十二年了,李成梁依旧对朝廷有忌惮之心,确切的说,他不信任何朝中的官僚。
    恰好,朱翊钧也不信任。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