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4章 吾剑也未尝不利!  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54章 吾剑也未尝不利!第(2/2)页
若是如此,那岂不是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
    孙伏伽笑道:“也多亏了卢大人,西市那边的学子比拼,方才能够如此顺利进行啊。”
    卢承庆:“分内之事罢了。”李道宗:“好了,不说了,进宫吧。”
    孙伏伽点点头,跟着李道宗一起,并肩走向皇宫。
    “可惜了。”
    卢承庆摇了摇头。
    从孙伏伽二人的态度不难看的出来,卢承司这次是有难了。
    太极殿。
    李承乾负手而立,嘴角含笑,立足于龙椅下方。
    如若不是上面还有个李世民的话,众人都觉得,李承乾坐着这个位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一旁满脸笑容的李泰,面无表情的李佑,终究是差了点意思。
    “参见太子殿下。”
    “诸位免礼。”
    李承乾抬手虚浮,温声道:“诸位大臣有什么事情,可细细道来。”
    兵部侯君集走了出来,沉声道:“启禀太子,松州传来消息,吐蕃与松州境外,陈兵五万,意欲对松州不利。”
    嘶。
    众多大臣闻言,纷纷心中惊愕。
    李承乾沉吟道:“吐蕃对我大唐觊觎之心不死,此前穆赤等人在长安城内犯下大错,给于重罚,可惜还是没有让松赞干布看清楚情况。”
    “诸位大人对此有何看法?”
    “启禀太子,臣以为当议和为主。”
    一名文官站了出来,李承乾目光看去,是一名苑姓的官员。
    “太子殿下提议推广启蒙新学一事,使得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启蒙新学一事上,其次,修建学堂耗费了十几万两银子,以致国库空虚,臣以为此时不可战。”
    李承乾不动声色的点点头,目光再度扫视。
    又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是范阳的董姓官员,手持笏板道:“臣附议!”
    “眼下秋收在即,国库空虚,众将士怕是无力参与此战,倒不如议和。”
    “臣附议。”
    “臣附议。”
    随着苑姓与董姓官员的先后开口,余下的一些大臣们,也都是一一的选择了议和为主。
    当然,在这些文臣开口的同时,一些武将则是按捺不住了。
    侯君集:“太子,臣以为当战!”
    “吐蕃此前求亲之时,就已经在暗中调查我大唐境内之事,如今陈兵五万,显然是有备而来。”
    “如若不应战,对方必然得寸进尺,届时我松州百姓该如何自处?”
    “侯大人说的没错,不过小小吐蕃而已,此前就如败家之犬狼狈而逃,此次定然与上次一样!”
    “可是如今没有钱粮,如何应战?”
    “钱粮可以想办法,松州那边的百姓,却是等不得!”
    “河间王说的轻巧,一旦对吐蕃用兵,此去松州路途遥远,至少要抽调三万将士,钱粮不计其数,河间王府一向富裕,倒不如河间王拿出钱粮支持此战?”
    “太子都没有开口,你倒是惦记上了本王的家产了!”
    李孝恭怒斥一声,拱手道:“太子殿下,若是愿意一战,臣定竭尽全力,拿出家产支持此战!”
    “不过……”
    李孝恭转头看了过去,“邹大人,你家中产业也有不少,若是议和的话,倒不如把你的家产送去吐蕃,乞求议和?”
    邹越脸色一沉,“粗鄙的武夫!”
    李孝恭梗着脖子,“入你娘!”
    邹越瞬间气的握紧了拳头,“察汝之行,莫如豚彘乎?”
    李孝恭当即撸起了袖子,大步朝着邹越就走了过去,“来来来,咱们比划比划!”
    “使不得,使不得啊河间王,你这一拳下去,怕是要打坏了邹大人啊。”
    “是啊河间王,冷静点,不能动武。”
    一旁的武将见状,急忙上前拉住了李孝恭。
    莫说李孝恭是武夫出身,就是没有练过武,凭他的体格,一拳下去,邹大人都得在床上躺个十天半月的。
    “呵,当以老夫之剑不利也?”
    邹越同样撸起了袖子,“你追随陛下征战四方,本官也未尝怯战!”
    “邹大人,你可少说两句吧。”
    “邹大人冷静冷静啊。”
    “还不快把他们二人拉到一旁?”
    李承乾头痛的揉着脑袋,吩咐着他们二人身边的官员们,把他们拉到了一旁。
    无论是李孝恭,还是邹越,都是跟着李世民搏杀出来的。
    这个时代的书生,可不是真的手无缚鸡之力。
    当然,如若真打起来的话,李承乾肯定是买李孝恭赢的。
    “三位大人,你们怎么想?”
    房玄龄三人对视一眼,齐齐笑道:“全凭太子做主。”
    李承乾:“……”
    很好。
    说了等于没说。
    揉了揉脑袋,李承乾缓声道,“此事稍后再议,可还有别的事情?”
    经过李孝恭二人这么一闹,再加上李承乾这么以说,众人也都纷纷的安静了下来。
    但是谁都知道,这事儿终究是要分出一个结果的。
    李承乾目光看向了孙伏伽,给予了期待的眼神。
    孙伏伽手持笏板走出,“启禀太子,臣有要事启奏。”
    “说。”
    “臣最近接到了一桩案子,事关范阳卢氏子弟卢承司的,此人依仗着卢氏的名头欺行霸市,兼并土地,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李承乾缓声道:“卢氏子弟三礼传家、通经致仕,学综经史、续写春秋,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怎么会犯下如此恶事?”
    “可是这里面有什么误会,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这倒是奇了怪了。
    孙伏伽:“回太子,已经查明此事证据确凿,同时,卢承司为了免于处罚,检举了许多涉案人员,口供在此,请太子过目。”
    当孙伏伽拿出了一本本口供后,一个个大臣的脸色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么多?”
    “这上面全是卢承司的口供?”
    “回太子,全是!”
    众人目光死死的盯着送到李承乾手中的口供,即便是置身事外的李泰和李佑,都忍不住的暗暗心惊。
    这里面究竟写了多少人的名字,与他们涉及的案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