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5章 平替  非正常美食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95章 平替第(2/2)页
“系统漏掉了最真实的部分!”他吼道,“真正的燃料不是牺牲,是沉默的坚持!”
    就在此刻,苏珊的手终于落下。
    水滴触地刹那,整个空间塌陷了一瞬。时间不是停止,而是折叠过去、现在、未来同时显现。人们看见幼年的苏珊蹲在阿婆脚边添柴,看见青年李然深夜独坐灶前吞咽冷饭,看见未来的某一天,一个外星生物用三根触手笨拙地捏合地球饺子皮……
    然后,一切归静。
    苏珊闭上了眼。
    心跳监测仪拉出长长的直线。孩子们失声痛哭。林哲远跪倒在地,额头抵住地板。唯有那青年女厨师站着,手中的碗仍在发光。
    “不。”她说,“她没走。”
    她端起碗,走向黑铁锅。锅身锈迹簌簌剥落,露出底下铭文新刻的一行小字:忌用,恐引魂归位;慎启,因爱永续。
    她将混合了血与灰的液体倒入锅中,轻声说:“这次换我守灶。”
    火起了。
    不是乳白,不是金黄,而是透明的火焰,燃烧时几乎看不见,只让空气微微扭曲,如同夏日柏油路面升腾的热浪。锅盖未盖,蒸汽却自行盘旋,在屋顶形成一朵云,云心降下细雨,每一滴雨落地,便生出一株野菜苗,迅速开花结果,果实裂开后竟是微型饭团,散发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家常气息。
    七颗“味星”再度亮起,但位置变了。它们不再排列成勺形,而是围成一圈,宛如一口锅的轮廓。北斗七星黯淡下去,而这七颗新星愈发璀璨,向宇宙深处发射持续不断的信号不是语言,不是图像,是一种频率,经解码后发现,正是人类母亲哄睡婴儿时哼唱的无词摇篮曲,夹杂着锅铲刮锅底的节奏。
    三个月后,全球出现“集体味觉复苏”现象。失嗅患者重闻花香,厌食症者主动要求加餐,甚至连猫狗都开始挑剔伙食。医学界束手无策,心理学家却发现一个共同点:所有恢复味觉的人,都在近期参与过一次“不完美的烹饪”要么烧焦了菜,要么忘了放盐,要么把糖当成盐撒进汤里。但他们都没有丢弃,而是笑着说:“没事,还能吃。”
    更奇怪的是,各地农田陆续发现“人形稻草”。它们并非人工扎制,而是稻穗自发聚拢成型,四肢分明,头部略大,远远望去像极了蹲在田里的老人。农民不敢毁坏,只得绕行。有人夜间巡查时,见月光下那些稻草人齐刷刷转头,面向村庄方向,仿佛在等待开饭铃响。
    林哲远带队前往调查,在一处麦田中心找到最大一尊。它由三千余根麦秆编织而成,胸口嵌着一块李然灰结晶,背部刻着两个字:归灶。
    他伸手触碰,整片田野突然响起低语:
    “我们都在。”
    不是一句,是亿万句叠加,男女老少,古今口音,甚至夹杂着早已消亡的方言。录音设备无法完整捕捉,AI分析后给出结论:这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集合,主题只有一个如何把最难吃的饭,变得值得被吃。
    同年秋天,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议题名为《关于设立“人类共食权”的草案》。争论三天无果,直至播放一段视频:叙利亚废墟中,一名女孩用捡来的罐头盒架在砖头上煮水,放入半块压缩饼干。她分给身边六个孩子每人一口,自己只舔了舔勺背。镜头拉近,她眼中倒映出的不是战火,而是一桌丰盛大饭。
    全场静默十分钟。
    最终,决议通过。第一条写道:
    “任何人不得剥夺他人接受亲手烹煮之食物的权利,无论其形态、口感或成败。”
    十年后的春分,“无名宴”迎来史上最特殊一届。菜单上第一道菜是“清水吹凉”,由人工智能还原苏珊临终那一勺的动作参数,现场模拟呈现。当主持人舀起虚拟水滴吹气时,全场灯光骤灭,取而代之的是漫天荧光那是数亿手机屏幕同步亮起,显示同一句话:
    “来啦,趁热吃。”
    而在归灶堂遗址,一座新建筑悄然落成。外观如倒扣的碗,通体由再生陶瓷与碳晶复合材料制成,外墙镶嵌着十万片破碎餐具残片,每一片都记录着一段“失败料理”的故事。大门上方没有招牌,只有一行凹刻文字:
    这里不做美食。
    只收留那些,
    愿意为爱烧糊一锅饭的人。
    馆长是那位青年女厨师,她左臂永久性神经损伤,再也握不住精细刀具。但她坚持每日掌勺,专做最难吃的菜:米饭夹生、汤咸如海水、蔬菜煮成泥糊。参观者排队品尝,有人吃完当场呕吐,更多人却抱着垃圾桶哭泣不止。
    她说:“这才是真实的喂养。完美会让人疏远,唯有瑕疵,才容得下眼泪。”
    某夜暴雨,她独自在厨房熬粥。米粒沉浮,她忽然听见背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空无一人。但灶台上多了双竹筷,摆放角度precisely像极了苏珊的习惯。
    她没说话,只是盛了一碗粥,放在那双筷子前。
    窗外雷光闪过,照亮墙上挂钟指针停在凌晨三点十七分,正是当年李然消失的时刻。
    她低头继续搅粥,嘴里轻轻哼起一支调子荒腔走板的童谣。
    锅里咕嘟一声,冒出个气泡,形状像极了一个微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