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明成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第(1/2)页
李景隆兵伐北平御书房的气氛极其压抑,沉闷得叫人透不过气来。建文帝的脸色,就像三伏天的厚重阴云一样难看。吓得三位亲信大臣谁也不敢吭声,全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脚尖。只有御前太监小民子,还不时地为建文帝挥扇送去凉风。否则人们会以为,这整个御书房就是死寂的坟墓。
    建文帝终于开口了:“耿炳文是洪武朝的老将,你们三人同时保举他可以破敌,他有五十万大军,这怎么就败了呢?”
    “万岁,”齐泰争辩道,“还不能说耿炳文已经失败,真定城不是被他牢牢守住了吗,他还有十数万大军没有到达。”
    “他还没败,他的大营都丢了,被朱棣给追得屁滚尿流。要不是吴杰救援,他都成俘虏了。”建文帝说时气呼呼。
    黄子澄率先顺着皇上的意思:“万岁,是臣等荐人不当,致使耿炳文败在朱棣手下方孝孺也不敢逆龙鳞了万岁,耿炳文轻敌,加之指挥不当,以致造成眼前的败局“耿炳文必须撤换。”建文帝表明了想法,“你们三人议一下,何人可代他为全军统帅。”
    齐泰还在坚持他的看法:“万岁不必急于临阵换帅,胜败本兵家常事,耿炳文不过只输了几阵,相信他以后会打胜仗的。”
    “好了,朕不追究你用人失当之罪就是开恩了。还叫耿炳文统军,朕的家当就都要砸在他的手中。”
    黄子澄心中已有目标:“万岁,依微臣看来,新任领兵统帅,非曹国公李景隆莫属。”
    建文帝眼前立刻出现了一位潇洒飘逸的男子,只见他眉目俊秀、举止雍容,不免脱口赞道此人甚佳。”
    方孝孺也深为赞同:“李国公博览群书,精通典故,通晓兵法,屡赴河南陕西湖广练兵,还曾掌管左军都督府,本就是个帅才。”
    “不只如此,李大人是巳故开国功臣李文忠的长子,与万岁是至亲,定能竭尽全力破敌。”
    “对李景隆的忠心,朕完全可以放心。上次朕派他去河南活捉周王,可说是办得干脆利落。”建文帝已等于表态了。
    “万岁,此人不可为帅。”齐泰急切地插上嘴,“李国公未尝习兵,未经大战,并无实战经验,切不可轻委军权。”
    “耿炳文倒是有经验,可他不是战败了吗?”建文帝反驳道事实证明老将已不堪用,当启用年轻一代。”
    黄子澄便顺从皇上的话:“李景隆年轻存为,万岁识人善用,此去五十万大军,定能一鼓荡平北患。”
    齐泰还在苦谏万岁,李景隆夸夸其谈之人,一旦有失将铸成大错,莫让历史上长平之战悲剧重演。”
    “放肆!”建文帝不喜,“大军未动,尔竟出此不吉之言,难道你是在咒念我军败绩不成。”
    “万岁息怒,微臣绝无此意。”齐泰吓得噤声了。
    “就这样定了,传旨李景隆挂帅出征。”建文帝决然地说齐泰立即调齐五十万大军和粮草辎重,五日内出兵,不得有误。”
    齐泰有气无力地臣遵旨。”
    八月底的江风,已有些许寒意。战船在江边一字排列,船上的出征将士盔甲鲜明,刀枪闪亮。江岸上,千百面旌旗哗啦啦迎风招展,凸显出官军的强大气势。岸边的条案上,三杯御酒早已摆好。建文帝表情凝重地来到案前,举起一杯酒来:“曹国公。”
    “臣在。”李景隆感受到皇上的极度重视,竟然亲自为他这位出征的大臣送行,心中漾起万丈豪情。
    “满饮此杯,预祝你旗开得胜。”
    李景隆接过高举过顶,将杯中酒洒人江中:“皇恩浩荡,让全军将士共同享此殊荣。”
    “李大人,满饮这二杯,祝你早日班师凯旋。”
    “万岁荫庇,臣定会及早报捷。”李景隆喝下杯中酒。
    “再饮这第三杯。”建文帝端着酒杯说,“愿你生擒朱棣,押解回京,朕会亲自到江边相迎。”
    “万岁放心,臣有五十万大军,谅他区区北平难以抵御。朱棣非死即俘,定然难逃公道。”
    “不,朕要生朱棣,不要死燕王。”
    李景隆明白圣命难违臣谨遵圣命,定将朱棣生擒活捉,连同他全家百余口,一起献俘阙下。”
    “好,将军起程吧,朕只愿早听佳音。”
    李景隆鋳躇满志地登上战船,直向北岸驶去,他心中波涛汹涌,胜利报捷的情景已在眼前呈现。
    北平的燕王府,是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传令的军卒进进出出,朱棣的议事厅内群贤毕集。一个个新的情报不断地送来,朱棣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军务。
    小校来报王爷,江阴侯吴高,率辽东两万官军围攻永平,我方守将郭亮带伤坚守,永平城告急。”
    “知道了。”朱棟挥手令小校退下。
    又一小校走上:“王爷,大事不好。”
    “有何军情?尽管如实报来。”
    “朝廷更换了领兵统帅,以曹国公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并调集五十万兵马杀向北平,眼下已是到达德州。”
    “当真更换了李景隆?”
    “千真万确,小人不敢谎报。”
    “好,你下去吧。”朱棣不觉仰天大笑。
    袁珙奇怪地问:“王爷为何如此发笑?”
    “真是天助我也。”朱棣信心百倍地说,“撤掉耿炳文,换成李景隆,何愁孤的靖难之战不获全胜。”
    “这是为何?”方孝孺也问。
    “各位有所不知。”朱棣耐心解释道若论亲情,李景隆当是孤的表侄,而且多有往来,故而孤对他了如指掌。此人志大才疏,好胜喜功,与战国时赵国的赵括无异。朱允坟小儿用他为帅,是自取其败尔。”
    金忠提醒:“王爷,李景隆便真如此也不可轻敌。毕竟他统领五十万大军,且又有刘憬、高巍赞画军机。”
    “刘高二人,皆平庸之辈,缺少谋略,不足为虑。”朱棣转问道衍,“先生以为如何?”“据臣所知,刘憬曾在谷王府任长史,因向皇上献十六策,而受到赏识。虽无刘基之才,也颇通兵法之道,还当重视才是。”
    “好吧,孤从不会轻敌的。”朱棣问道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来犯,各位以为当如何拒敌?”
    金忠不假思索:“王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务之急是整备城防,多备粮草箭矢,加紧征调兵马,做好恶战的准备。”
    袁珙建议卢沟桥是敌军进攻北平的必经之路,应派重兵防守,使敌军不能轻易过河北上。”
    朱棣见道衍没有开口,便点名发问强敌大军压境,先生为何不发一言?孤想听你的高见。”
    “贫僧在想,我方军力不过六万人,实不足与敌周旋,眼下应抓紧联合可用的力量,以增加我方实力。”
    “先生之意,莫非是宁王?”
    “正是。”道衍深人下去说,“宁王对削藩不满,皇上下诏要他进京,宁王却也拒不奉诏,为此皇上降旨削掉宁王的三支护卫军,使得他与皇上已形同决裂,而今我们发起靖难之战,其实也是为他朱权而战,他的军力是会为我所用的。”
    “先生的看法应是超越他人的,但你把朱权看得太轻了。他是不会甘心为我所用的,他也有做皇帝的野心。”
    “他真的如此自不量力?”
    “宁王的心脉,孤是摸得准的。”
    “那,王爷就要面对两条战线。”道衍好一阵欷戯,“这形势就对王爷大为不利了。”燕王满怀信心:“宁王部下,尽是精锐马军,孤要让他的骑兵为我所用。”
    “难道宁王会拱手相让?”
    “他是不会甘心的,但孤就是要他就范。”燕王已是成竹在胸。
    “敢问王爷有何锦囊妙计?”道衍追问。
    军校进来禀报:“王爷,永平守将郭亮有紧急军情。”
    “讲“官军江阴侯吴高,都督郭文率军围攻永平甚急,永平城岌岌可危,郭将军请求王爷速发救兵。”
    “知道了,下去吧。”朱棣向道衍等人明告,“孤要带兵亲往永平救援。”
    金忠大惑:“王爷,李景隆大兵压境,进攻北平是其必然,您留守北平当为首选,怎能带兵外征。”
    “孤不但要出战,而且还要带走五万大军,只留一万守城。”朱棣表明了决心,“孤在救援永平后,还要攻取大宁。”
    袁洪也甚为不解:“王爷,那这北平何人镇守?”
    “世子高炽可以当此重任。”
    “这,”金忠心中无底,“王爷,世子从未经历战阵,且体有残疾,如何能挑得起这样一副重担?”
    “未历战阵,方让他磨炼。”朱棣已有决策,“有道衍先生相佐,再留下顾成将军协助,料也无妨。”
    道衍躬身答话:“贫僧定当全力同世子守城。”
    袁珙提醒王爷离开北平,李景隆大军定然全力进攻,一万人怎抵五十万敌人,这风险实在太大。”
    “打仗同赌博一样,有时就要冒险。北平守军虽寡,但其城高池深,孤料官军一时是难以攻人的。况且官军五十万远未齐备,而只要我及时取得宁王的大军,再回师北平,内外夹击,或可破敌。”朱棣站起身,对道衍拱手一礼,“先生,拜托了。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一定要坚持到孤带大军返回。”
    “王爷放心,我会全力以赴。”
    金忠欲言又止地:“王爷,下官还有话要说。”
    “你我情同手足,有话但说无妨。”
    “王爷,留守的主帅世子总是不宜,他毕竟足有残疾。世子之弟高煦英武强健,骁勇善战,何不用他为帅。”
    “高煦固然英武,但高炽为世子,日后还要承担更重的大任,总得让他多经历练。”朱棣的意思没有明说,就是要让世子建功立业,日后才好接班。
    袁珙也倾向英俊善战的高煦:“王爷,日后少不得征战沙场,世子有疾,还是退守幕后为宜。”
    其实,朱棣对于两个儿子的任用也是相当矛盾的。世子高炽,生来肥胖,行动迟缓,且脚有残疾。而二子高煦英俊倜傥,武艺娴熟,确实处处高出其兄一筹。但立长是历朝历代的常规,他也不能破例。见两个亲信都力挺次子,朱棣未免犹豫,转向道衍先生之意如何?”
    道衍早有定见:“王爷,自古立长不立次,世子为人敦厚至孝,且有机智,不比当年吴王孙权逊色。”
    朱棣向来倚重道衍,一听这番话,意志便坚定了:“相信先生定能协助世子,保北平无恙。”
    金忠原本是道衍举荐来的,也就不好再说什么。而袁珙何等精明,自然也不会再唱反调。这留守北平的重任,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朱高炽的肩头。而众人与朱高炽本人也都明白,这意味着世子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但是金忠提出:“王爷,我大军离开北平,李景隆即将来攻,卢沟桥为必经要地,应设重兵布防。”
    朱棣言道:“而今禾寒水涸,敌军不经桥梁随处可渡,故而设防卢沟桥徒劳无益,倒不如集中兵力全力守城。”
    大家一听,觉得也有道理,便跟随朱棣浩荡出征。五万大军越来越接近永平,这夜大军宿营,金忠进帐提议:“王爷,应设法知会守城的将领郭亮。待我大军到后,即出城夹击官军,彼腹背受敌,定一战可胜。”
    朱棣笑着回答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上策,我方虽兵力大于官军,但开打难免死伤,还是要用计谋。”
    金忠是个懂兵法的人,他猜不透燕王的心思:“王爷,但不知这计将安出?”
    “待孤写两封信一试,但愿能起作用。”朱棣当即写好两封书信,同时写给江阴侯吴高和都督郭文,对其大加称赞,并称收到其来信,只要对方率众归降,则不吝封侯之赏,还让接信者设法除去对方。之后再写封皮,他却将给吴高的信,装进了郭文的封皮中。
    金忠一旁看见,急加提醒:“王爷,您将信装错了,是张冠李戴了。”
    朱棣一笑孤就是要这样装,这是有意为之,要让他二人彼此不和,互生嫌隙互加提防,我们才好从中取利。”
    两名信差,将两封信分别送到永平的南城和北城大营。围攻北城的郭文,拆开信见是称颂吴高并劝其归降的密信,立时想到,原来吴高已与燕王暗中交往。思之再三,他命快马立刻将朱棣的信上奏朝廷。而吴高接到燕王的离间信,则派一名副将,到了郭文营中:“郭都督,我家侯爷差小的恭请您过帐议事。”
    郭文眼睛转了转好,请回复侯爷,说我稍事准备,随后就到。”


第六章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