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2章 科学抗旱,新技术展示  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2章 科学抗旱,新技术展示第(2/2)页
韩兆新也估摸了一下。
    五小时确实睡得有点短,可是年轻小伙子,也不至于熬成这样吧?
    他昨晚也差不多是睡了五个小时的。
    不过他又想了想,估计是年轻人心事多、压力大,不像他是老干部,已经习惯了承受沉重的民生压力。
    于是他说:“这次的工作将会是你工作过程中一次宝贵的经历,你抓住机会好好体验、好好学习是对的,却也要好好休息。”
    “这样,中午我给你批一个小时,不,一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你中午必须补觉。”
    钱进一听欣然答应。
    确实得补交补充亏空精力。
    他这么痛快答应,把韩兆新给整的一愣一愣。
    二把手感觉自己看不透眼前这年轻人。
    秘书过来点点头。
    下一场会议准备好了,钱进还是主角。
    几位分管农、水、科、技的领导及少数技术专家围坐在一间小办公室里。
    这种时候不必走流程更不能打官腔,上场就直入主题。
    钱进不客气,打开公文包将一些照片、图片贴到了墙上,开始讲解滴灌技术:
    “各位领导滴灌是怎么回事,大家大概知道,起码有印象,那我不从头说了,我直接说重点。”
    韩兆新是唯一一个不了解具体情况的,不过他不需要了解,他的秘书了解,给他低声在耳畔快速讲了一下。
    他点点头。
    钱进往下说:“滴灌这种灌溉技术在50年代就诞生了,发明家是个犹太人,他将此项技术带回以色列的内格夫沙漠地区,并应用于温室内的灌溉。”
    “然后这项技术发展很快,从60年代初期开始,它在以色列、美帝国加州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主要应用于水果及蔬菜的灌溉。”
    韩兆新继续点头:“从这个推广速度来看,这项灌溉技术是有实际应用意义的。”
    钱进说道:“对,韩指挥说到了点子上,滴灌的用水效率高达95以上,咱们国内现在通用的地表灌溉水呢?实不相瞒,30!”
    “为什么滴灌的用水效率这么高?主要归因于管道无输水损失,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可无深层渗漏,无地面径流损失,直接入渗于根区使得植物棵间蒸发损失极小。”
    “还有我必须扯一句题外话,滴灌的优势不仅在于用水效率极高,还能够利用滴灌系统进行施肥,可依据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需肥要求,精准地随灌溉水施入不同的肥料——这就是国外现在研究的主流,水肥一体化!”
    “所以使用灌溉技术种植农作物,可以使作物生长始终处于最优的水、肥环境中,提升作物的品质。”
    一位农业专家点点头:“钱副指挥说的很对,实际上我们研究所认为,滴灌将是未来全球发展最为蓬勃的灌溉技术,应该到了21世纪,全球发达国家都会采用这种灌溉技术。”
    韩兆新还是点头但不表态,只对钱进说:“说说现在的可应用性,咱们国家为什么一直没用呢?”
    钱进说道:“因为咱们研究方向不对。”
    他指向墙上的照片:“这是75年首都农科所牵头搞的第一代滴灌管道,关键问题就在这里——他们用的管材主要是成本极高的硬质工程塑料!”
    今天会议是提前就通知过的,并非是临时开会,所以才能把相关行业专家给召集起了。
    刚才说话的农研所专家便准备了一截国产的硬塑料细管进行展示。
    钱进见此也拿起提前准备好的现代化滴管软管,这是一截颜色更深也更柔软的橡胶管样品:
    “正好,这两款样品之间可以进行对比。”
    “大家看,硬塑料管要铺设到田间,需要大量标准化的接头和铺管机械配合。”
    “这样不仅设备本身成本高昂,安装和维护更是难以在普遍分散的小农经济下推广,造成了卡住我国滴灌技术大面积应用的死结!”
    “而我们这次引进的国外技术核心在于它的输水管材质——软橡胶复合工艺。”
    他用手指用力捏了捏胶管,胶管迅速变形,松开又缓缓恢复。
    “大家看,这是关键,橡胶原料来源比工程塑料广泛得多,工艺相对简单,关键是质地极其柔软!”
    他随即拿起桌上一把普通的剪刀,轻易地将胶管剪断了一段:
    “田间使用就靠这个,老乡自己拿着剪刀,对着预留的毛细软管口,想在哪棵菜苗根子上开个小口子就在哪开。”
    “多大的田亩,多少弯道田埂,卷吧卷吧就能铺进去,冬天用完收回,卷起来防冻也好处理。”
    “可这有个问题,”有领导疑惑的问道,“如果这次浇麦子开的口子多,下次浇玉米不需要这么多口子,那再粘回去?”
    钱进摇头:“不需要,就让它继续滴灌好了,反正也浪费不了多少水。”
    “另外,没有完美无缺的农业浇灌技术!”
    韩兆新说道:“说得对,你讲你的,先不考虑别的方面。”
    钱进把最后一段胶管样品轻轻放在桌上,说道:“好的。据我得到的消息,这种软胶管的生产难度不大,实际上国内有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成本方面呢?”韩兆新问道。
    钱进说道:“比起硬管来说,成本能降低90!”
    韩兆新震惊:“这么夸张?”
    钱进说道:“对,主要是还要考虑一个损耗问题,软管如果坏了,那么哪一段坏了就裁剪掉哪一段,剩下的用玻璃胶或者说烧熔橡胶糊起来可以继续用。”
    “硬管没这个优点,一旦损坏那么就是损失。”
    围坐的领导们开始频频点头,彼此交换着若有所思的眼神。
    农业口的负责人还是犹豫:“钱副指挥,你知道咱们市府财政现在多么紧张吗?你知道农田面积多大吗?”
    钱进明白他的意思:“领导,我们不是给所有农民都更换上这东西,而是只给重灾区使用。”
    负责人叹了口气。
    钱进见初步的认可达成,就把话题一转,指向分发开来的钻机图纸:“解决眼前引水和滴灌是应急,但从长远看,水源的根本保障,在于找到并利用那些深层、稳定的地下水源。”
    “就像之前韩指挥指示的那样,这是百年大计!”
    “现在遭遇旱情,地下不是没水,它是没有浅表水,实际上往下更深处肯定有水,这种情况下就得打深水井了。”
    “而我引进这套液压驱动的柴油机钻机技术,就是专门打深水井的。”
    他指了指图纸上那台结构紧凑、管线复杂的设备图样:“这台机器关键在于它的液压驱动设备上,它能在中等硬度的岩层上,稳定快速地钻出100米以上的深井!”
    会议室的气氛有些变。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手里图纸上,然后开始交头接耳的讨论。
    “一百米深井”这几个字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在座的人都清楚,过去依靠人力冲击钻或小型老式钻机,打个二三十米的井已是极限,碰到浅层无水或者水质变差,就束手无策了。
    如今这机器直接把水井深度推进到了一百米这个范围。
    这是极大的推进深度。
    韩兆新问道:“往下还有水?”
    用不着钱进回答,水利专家就说了:“是的,只要穿透那些坚硬的隔水层,往下还有一种深层承压水。”
    “这些水储量巨大,水质稳定,不会像雨水或河水一样被一场大旱彻底抽干。”
    钱进说道:“我了解过国内的生产技术,这种液压打井机器没问题,可以生产,我们省内的红星、领袖等机械厂,都有生产条件。”
    “只要抓紧时间批量生产了这种打井机器,然后抓紧打井,那么起码可以保障七月八月九月这三个月的用水。”
    “这样部分地区的夏收无法保证,但可以保证秋收。”
    水利专家看着机械构造图点头:“我认为钱副指挥的意见相当具有指导性。”
    “这种机械是必要的,深水井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地下深层水有个优点,等旱情过去后,天上下了雨,地下水回得到补给。”
    “所以我认为这些深井就是旱涝保收的定海神针!我提议,指挥部立刻成立专项小组,集中资源,全力对接推进钻机引进和生产。”
    “一旦设备落地,优先在已经探明深层水资源前景的重点区域,立刻开钻!这打出来的每一口井,都是给将来扎下的命根子!”
    会议室里响起低低的讨论声。
    韩兆新让秘书紧急去招呼机械专家过来看图纸。
    然后他自己先下了结论:“钱副指挥的提议,我看行。深井加滴灌,这路子对头。既救眼前的大火,也点上了将来的长明灯,我赞成先重点攻关钻机引进落地。”
    这一席话像一根定海神针砸进了海底,为这场技术攻坚拍板定音。
    机械专家到来后又开了短会,这就跟钱进没关系了。
    水利口地质勘探队昨天交回来的报告很重要。
    西北山下有水,那么韩兆新就想要把它们给开出来,有了这些水,周边山区的干旱问题迎刃而解。
    这太重要了。
    重灾区的救灾工作必然是重中之重,而山区旱灾最难解决。
    像是城郊可以由城市输水,像是平原地区可以安排送水车不间断的送水。
    山里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
    卡车总山路不光危险且性价比很低,去山里送一车水,能给平原地区送三车乃至四车。
    所以将西北山区山里的地下水开采出来是当务之急。
    韩兆新要求张成南亲自去西北山区负责此事,钱进要求同行。
    他想去看看山里的现实情况。
    韩兆新赞成他的提议:“理论结合实际,这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那就这样吧,你们两位副指挥一起去,然后张局你到时候留在山里负责后续的勘探作和引水项目,让钱副指挥回来就好。”
    张成南一听心里酸溜溜的。
    哎哟,年轻同志不留在山里吃苦,让老同志留着?
    领导同志你可真是关心爱护祖国的下一代。
    两人当天乘车下乡。
    城市的脉搏开始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跳动着。
    街道办的黑板报上描摹了醒目的白粉笔标语——“全民动手,抗旱救灾!”
    透过吉普车的轰鸣声,隐约传来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抗旱通知的尾音。
    几个戴着红袖标的街道大妈,正用小推车费力地拉着一桶桶清水往外送。
    各处筒子楼的水房,全糊上了‘节约用水光荣’的宣传单,并有居委会发动了儿童戴着红袖章负责监督群众用水……
    全城开动,共抗旱灾。
    离开泊油马路进入土路,热浪混着尘土很快扑在了车玻璃上。
    汽车从公社穿过。
    街道两侧的石灰墙壁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眼的白光。
    钱进下意识地侧头望向西边天穹深处,那里依旧是一片无情的澄澈蔚蓝。
    烈日当空,毫无阴天的征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