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 别想躺平,都给我卷起来,开会开会  大明王朝162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章 别想躺平,都给我卷起来,开会开会第(2/2)页
国普三日
    看着屏风上那清晰的“三日”时限,除了李国普还有些兴奋,其他三人均是大感不妙。
    这不就是张太岳的考成法吗!
    然而即使是张太岳,也仅仅是一月一比,哪有三日一奏的道理。
    更何况考成法是考成九卿六部的,怎么能拿来考成他们几位阁老了。
    朱由检见几人面色不虞,干脆开口问道。
    “各位阁臣有疑问吗?”
    黄立极率先奉上笑脸,“陛下此举实在清晰了当,臣等并无疑问。”
    朱由检点点头,继续说道:“好,现在议山东赈灾之事。”
    他的目光,转向了次辅施凤来。
    “施爱卿,在议此事之前,朕有一事不明。”
    施凤来连忙躬身:“陛下请讲。”
    “生民受灾,田地欠收,为何不是直接免除赋税,反而是‘折色’征收?”
    朱由检的声音带着一丝疑惑。
    “百姓本就没了收成,再让他们将粮食换成银子去缴税,这其中一买一卖,岂不是又多了一重盘剥?这也能算赈灾之法?”
    施凤来闻言,心中对这位少年天子的看法,又高了几分。
    身居九重,却能想到最底层百姓的难处,实属不易。
    他拱手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国朝税赋,分为本色、折色。本色,即征收稻谷实物;折色,便是折算成银两。”
    “若征本色,府库收的是粮,可直接用于京师、边镇的军粮用度。”
    “但征收本色,需地方自行解付。往往一石粮食,从产地运至京师或辽东,运费便高达五钱,乃至八钱银子,这笔耗费,最终还是摊派在百姓头上。”
    “是故,征本色,百姓的负担其实更重。而折银解付,成本则低得多。”
    “山东的粮赋,历来是供给辽东军用,故而一直征收本色。此次允其折色,确实已经是减轻了地方的负担。”
    朱由检听完,这才恍然大悟,无比庆幸自己没有在朝会时贸然出声。
    不然刚造起来的威望,转眼就要被不通下事的弱智表现给抵消了。
    他想当然地以为免赋是最好的,却忽略了古代那高到离谱的物流成本。
    相比于粮食换成银子被盘剥一次,那高昂的运输成本,对百姓而言,是更难以承受的重负。
    “朕明白了。”朱由检点了点头。
    “但即便如此,山东水灾赈济一事,你仍需派得力之人,仔细查探,摸清各州县的受灾实情,按需赈济,万不可再用一句‘不计其数’来敷衍了事。”
    施凤来心中一凛,躬身应道:“臣,遵旨。”
    他看了一眼那面屏风,知道自己也必须给出一个时限了。
    他沉吟片刻,回到:“陛下,臣稍后便去都察院,请调御史前往山东。此去山东,快马加鞭,来回路上约需十日,再加上查探地方、督促赈灾,臣预计,总共需要三十日,方能办妥回报。”
    朱由检摇了摇头:“三十日太久了。”
    他看着施凤来,“这样,派去的人,抵达山东摸清大致情况后,立刻先送一份简报回来。朕给你十五日,先要看到第一份回报。有无问题?”
    施凤来心中一紧,但还是咬牙应下:“陛下仁慈,臣……遵旨。”
    高时明再次提笔,在屏风上写下:
    山东水灾清查赈灾施凤来十五日回报,三十日办结
    朱由检敲了敲桌子,环视众人。
    “现在,就剩最后一件事了。”
    他的目光,落在了张瑞图的身上。
    “辽东巡抚黄运泰上奏,请求马草折银一事,你们怎么看?”
    黄立极和施凤来对视一眼,都明智地选择了沉默,将机会留给了最后这位张瑞图。
    张瑞图只觉得口中发干,他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地出列。
    “回陛下。辽东兵马,冬春二季,需用马草三百六十万束。过去,一向是在蓟镇、永平府一带召集商人采买。”
    “只是……召买一事,多有情弊。商人若被摊派,往往倾家荡产,苦不堪言。如此一来,马草征集未必能足额,百姓也深受其害。”
    “是故,黄巡抚才提议,不如将采买马草的银两,直接解送至辽东,由他们在本地自行购买,以杜绝情弊。”
    “臣等……臣等以为,此议,或为可行。”
    朱由检听完,一时竟分不清,眼前这位大书法家,在政事上,究竟是傻的天真,还是纯粹的坏。
    他耐着性子,引导道:“此事的关键,是要将三百六十万束马草,运到辽东,对吗?”
    几位阁臣均是点头。
    “以前在蓟镇、永平采买,运输的艰难,官吏的盘剥,是不是都由那些草商,或是被摊派的百姓承担了?这,便是你们所谓的‘情弊’?”
    张瑞图迟疑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朱由检一看他这模样,心中便已了然。
    这个张瑞图,估计根本不熟悉辽东地方内情,很有可能是呆子一个。
    他摇了摇头,继续问道:“那好,现在将银子直接给了辽东,辽东用什么法子,保证这三百六十万束马草,会自己长腿跑到辽东去?”
    “是商人逐利所以自行搬运吗?”
    “可是商人在蓟、永怕被盘剥,为何到了辽东就不怕了呢?”
    “这件事情朕没有弄明白里面的门道,瑞图你似乎也没弄明白啊。”
    朱由检的声音尽可能放得温柔,“不如你还是回去弄清楚一些,再来回报?朕对此事也是疑惑得很。”
    张瑞图的脸,瞬间涨得通红,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茫然地站在那里,知道现在到了给时限的时候了,可他一时间也想不出要去哪里找到答案,又如何能给出时限?
    眼看着御座上的天子,还在等待时间,张瑞图心一横,咬牙道:
    “臣……臣三日之内,必将此事弄个水落石出!”
    三日就三日……大不了,我就乞骸骨吧!
    朱由检有些意外,但还是点点头答应下来。“可以,那朕就等爱卿的回报了。”
    高时明会意,再次上前,在屏风上写下:
    辽东马草折银张瑞图三日
    至此,所议的四件事情,均有了明确时限和初步方案。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站起身来,“那么诸位爱卿,今日就先到这里吧。”
    然而此时,黄立极却犹豫着上前一步。
    “陛下,兵部、吏部、刑部尚书,如今都有空缺,是否……召回九卿科道庭推,以补齐人手?”
    朱由检本想回绝,他心中关于这三个职位都有了理想人选。
    但转念一下,通过此事窥探一下此事的朝堂人事逻辑倒也不错。
    于是他点点头:“可以。庭推之后,将名单呈上来,朕看上一看,再做决定。”
    说完,他再不耽搁,转身便走,只留下一句雷厉风行的话。
    “没事就散了吧,各自做事去。”
    话音未落,人已消失在殿后。
    四位阁臣呆立在原地,面面相觑。
    他们再回头,看向那面巨大的屏风,看着上面白纸黑字写下的桩桩件件,以及后面那刺眼的“三日”、“十五日”的时限。
    一股前所未有的焦虑感,瞬间攫住了他们。
    四人对视一眼,再也顾不上彼此之间的客套与寒暄,匆匆一拱手,便急急忙忙地散去了。
    他们得赶紧去找六部的人,去找翰林院的人,去找一切能找到的人手,来完成各人领到的任务。
    很快,偌大的武英殿便空了下来,只剩下那面巨大的屏风,还静静地立在殿中。
    朋友们,我太无聊了,居然做了个《大明救亡冲刺任务管理看板v1.0》
    哈哈哈哈哈,我都要被我自己笑死了,请看彩蛋章:wbshuku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