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5章 什么技术复刻爱好者怪癖  科技入侵现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5章 什么技术复刻爱好者怪癖第(1/2)页
第175章什么技术复刻爱好者怪癖!_科技入侵现代_科幻小说_蚂蚁文学
    第175章什么技术复刻爱好者怪癖!
    第175章什么技术复刻爱好者怪癖!:
    “哦,张工来了啊,你说,你们最近进度如何?”
    贾勇很客气。
    他大概知道林燃这尊大佛的根脚,在知道之后庆幸自己一直都很客气。
    不过本身他作为院长,事务繁忙,所以他让张小强每个月来汇报一次他们的工作进度。
    这里的汇报是当面汇报。
    除了当面汇报外,他们每周的周报上也会体现一个进度情况。
    只是说周报大家写的都很专业,领导压根不会仔细看。
    周报太多了。
    领导只会关注大的项目节点,重要项目,在大的节点前过问两句。
    复刻F1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临时加的政治任务。
    说重要嘛,肯定重要,但因为不属于年度计划范畴内,就算没完成也问题不大。
    毕竟整个项目的负责人是林燃,他们充其量算个打下手的。
    这也导致贾勇压根不知道该项目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结项了。
    这就好比勇士消灭魔王任务,首都对勇士能否消灭魔王抱着不置可否的态度,觉得很悬。
    即便完成了,首都都觉得最少也得那么个十年八年的吧。
    结果勇士两天就回来说我把魔王给干掉了。
    这不是惊喜,是惊吓。
    现在贾勇就有这样的感觉。
    看着手里的纸质报告,报告结项中最后的结论那一栏赫然写道:
    “.F1的推力稳定,J2的比冲高效,证明了六院的制造能力与林燃的专业指导完美结合。”
    贾勇拿起办公桌上的手机看了一眼:
    “2021年6月1日”
    是儿童节不是愚人节啊,他心想。
    贾勇抬头看向张小强:
    “不是,项目已经研发成功了?”
    张小强点头道:“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造出和土星五号配套的F1和J2火箭发动机的话,那我们已经成功了。
    只是从精度的层面,我们应该做的比土星五号的原型机精度更高。”
    贾勇听出了对方的潜台词。
    不过他没有打断,而是等对方说完。
    “如果我们要研发符合现代航天要求,尤其是我们华国航天体系要求的重型火箭,那么要以F1火箭为原型进行优化迭代。
    就像NASA在过去四十年时间里,对F1做的那样,那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张小强说道。
    作为历史上怪兽级的火箭发动机,一直到今天,F1仍然是最强大的单燃烧室液体推进火箭发动机。
    华国航天内部有很多人对阿波罗登月相关的技术着迷,其中想要复刻土星五号的人是最多的,其次就是F1火箭发动机。
    张小强也不例外,在复刻成功F1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得在这基础上进行优化。
    在2010年代,NASA与承包商合作开发了F1B发动机,把推力提升至180万磅,采用现代制造技术。虽然最终F1B没能实装,但未必这不是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张小强觉得有可能是NASA太菜了。
    在和林燃合作过之后他愈发这么认为,和林教授比起来,NASA实在太菜,菜的没边了。
    “这个我们得讨论。
    不是,我还是很难想象,林教授就带着你们这点人,顶天几百号人,两个月时间就把F1给复刻了?
    NASA又是复原又是拆解的,都没做到,你们这做的也太”
    贾勇憋了半天才憋出来剩下那半句:
    “也太容易了吧。”
    张小强知道贾院长所说的NASA是怎么一回事。
    2013年,NASA从库存里找出一台序列号为F6049的F1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因为故障而从未使用过,
    NASA通过结构光扫描技术创建CAD模型,试图复刻F1发动机。
    尽管NASA对外宣称,我们只是为了深入了解F1发动机的技术细节,想要评估现代分析技术对性能提升,比如燃烧稳定性和推力,的潜在影响,并不是想要复刻。
    我们不是复刻,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造出更强大的发动机。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妥妥障眼法,说白了就是为了不让外界怀疑,现在的NASA,或者更准确来说现在的阿美利肯航天产业已经做不到复刻F1了。
    贾勇还没等张小强回答,他就自言自语道:“不是,这份报告是真的吗?
    NASA有Rocketdyne实施的所谓F1生产知识保留计划,留下了20卷技术文档,就算林教授把这20卷技术文档从NASA那拿到了,也没这么快吧?
    我们都是老航天人了,很清楚复刻F1最大的难点不是技术。
    现在的技术和60年代比起来进步了,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是进步了。
    但这种进步对于技术复刻来说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林教授要做到两个月复刻F1,那得对F1每一个缺陷容忍度都掌握了,这是人能做到的吗?”
    所谓缺陷容忍度是指,工程和理论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的工程中,不是每个部件都需要完美无缺。
    工程师们会通过经验和测试,确定哪些缺陷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安全性或可靠性。
    甚至这些缺陷,本身就是发动机能够正常运转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个缺陷有可能反而会运转不起来,甚至是爆炸。
    这就跟代码屎山归代码屎山,可你要是修复你以为很简单的bug,结果就是整个屎山爆炸,程序彻底运转不起来。
    F1发动机的工程师在制造和测试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缺陷对性能无影响,逐渐形成判断。
    后续F1发动机进行大量地面测试,通过这些测试,工程师确认哪些缺陷不会导致失败。
    而且1960年代的制造更多依赖手工,工程师在现场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决定某个焊缝是否需要重做。
    然而,这种知识往往是只停留在脑海里的知识,未完全记录在书面文件中的经验。


第175章 什么技术复刻爱好者怪癖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