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郑经第(2/2)页
康熙元年(1662年),唐显悦因为这个事致书郑成功,责其“治家不严,安能治国”
受到重臣的指责,郑成功大怒,命自个的哥哥郑泰到思明陈昭娘和那个私生子处死,郑经不肯,还暗中保护昭娘,郑成功得知消息后,盛怒难耐,命郑泰等人连其妻董氏和郑经一并斩杀,郑泰与洪旭等人商议后,觉得董氏是主母,郑经是小主不能杀,打算只斩杀陈氏及其子复命。
郑成功不同意,再次发出谕令,让郑泰等人必须连董氏和郑经都杀了,结果,郑秦联合诸将抗命不遵,并且在郑经的保护下,陈氏和那个私生子也都平安无事,郑成功这会儿才意识到,郑经在军中的势力已经如此之大,震怒不已!
这简直就像皇帝尚在世,就要被已经成年,势力逐渐壮大的太子架空一般,郑成功为此怒火攻心,加之当时其父郑芝龙在北京被杀,又闻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遇害之事,数痛并袭,他一病不起,于五月初一日病逝在东都。
郑成功病逝那会儿,郑经率军在思明驻守,留在东都郑家大本营的,是郑成功的弟弟,郑经的叔叔——郑世袭。
郑成功一死,提督马信及黄昭等镇守在东都的部将,以郑经“乱伦”,“不堪为人上”等理由,拥立郑世袭为东都主、代护理招讨大将军,没过不久,马信等人相继病故,当上东都主的郑世袭以黄昭、萧拱宸为心腹,图谋自立,而他的另一名亲信蔡云则假借郑成功的遗言,拥立郑世袭继位,布告四方,说郑世袭才是东都之主,同时排兵布阵,做好了和郑经开战的准备。
五月十四日,接到郑成功病逝的消息,户官郑泰、兵官洪旭、工官冯澄世和提督黄廷、参军蔡鸣雷等请郑经在厦门嗣位,称世藩,发丧办事,郑经坐上了延平王的位置,虽然有了名头,但就实力来说,郑经和镇守在台湾大本营的叔叔差距很大,毕竟,由他率领驻守在思明的军将,只占郑家军中很少的一部分,郑家的底子,主要在东都。
至此,郑家叔侄为了争夺王位,必将一战,郑氏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同年九月,清廷这边的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利用郑家叔侄相争这个难得的机会,派了官吏前往思明招抚郑经,要求郑经送还其攻取的州县印信,许诺归还印信后,为郑经奏请朝廷,将其部众按投诚官员照例补用。
接到大清朝廷的招抚之际,正是郑经急欲平定内乱之时,于是,他和郑泰、洪旭、黄廷等密议此事。
经过深思熟虑,郑经道:“东都才拿下来两年,先王陡然逝世,又有萧拱宸、黄昭等人制造内乱。清廷闻信,一再派遣官员招抚于我。顺从他们,有负先王的宿志;拒绝他们,战争则迫在眉睫。内外交困,实在太危险!不如,我们就以暂借招抚为理由,拖延些时间,待平定内乱,再作打算,诸位以为如何?”
“妙啊!”洪旭第一个大叫好,他道,“与满清鞑子就不用讲什么信用,王爷这‘阳和阴违’的计策甚好,等咱们拿下了东都,内乱平定之后,再与清廷翻脸不迟。”
其他诸将也对此深表赞同,商议之后,郑经命杨来嘉等为使臣,将郑家攻下的十五座州县所所属大印送还给了清廷,取得信任,为自己这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同年十月,在认真准备部署之后,郑经命周全斌为五军都督,陈永华为咨议参军,冯锡范为侍卫,率舟师五千,启锚东进。仅留了洪旭和郑泰留守思明。一方面,他派兵积极进攻东都,另一方面,又派了礼官郑斌前去劝说郑世袭、黄昭等人息乱归顺。
因为郑经毕竟是郑成功的嫡长子,按照正统的说法,父死子继,加之他在郑家军中颇有人心,东都那边,仅有黄昭、肖拱宸严词抗拒,其余众将则持观望态度,等两军在大员赤崁(今台南)海岸开战,黄昭战死后,原本支持郑世袭的将领就纷纷向郑经投降,郑经在陈永华等人的辅助之下,入主东都。
得胜之后,郑世袭的另一名亲信蔡云则自知难逃一死自尽了,郑经没有追究其家人,东都的降将里,他也只命人杀了顽固派萧拱辰,处死黄昭、萧拱辰等人的亲信,其余官吏均不问罪,优抚人心,为示宽仁,包括对其叔父郑世袭也一如从前般亲切友善,仅将其软禁于思明。
做为胜利者,郑经表现出的宽宏大量,为他赢得了东都诸将士的人心,他在东都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童颜巨_ru香汗淋漓大_尺_度双球都快溢_出来的大_胆视频在线看!!请关注()!!:wbshuku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