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一章:发股  锄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一章:发股第(2/2)页
别开玩笑了,人家是被冤枉的,半夜鸡能叫,人却看不到,去田地里干嘛?锄庄稼苗吗?……
    就是因为小农缺乏对抗天灾的能力!
    真正种地的老农,都知道一句顺口溜:“龙年不收花,蛇年光塌塌。待到马羊年,棉花垛上眠。”
    这还只是针对种植棉花,一个生肖轮回中,基本上就是“三年灾害,三年平庸,三年一般,三年丰收。”
    若是会节俭着过日子的,丰收年景吃得差点,遇到了灾年还能挺过去,若是遇上一个不会过日子的,不积攒余钱,一旦遭遇了灾害,可就只剩下卖田卖地、卖儿卖女一途了!
    八零后大概都有记忆,在打工盛行之后,机械化开始之前,河南这个种地大省,遍地都是触目惊心的抛荒!
    原因就在这里,单纯人力、驮马化种地,根本就对抗不了灾害,若是遇上官府稍微横阵暴敛一点,破产的农民遍及天下。
    土地贵吗?
    两千枚铜板一亩旱地的买卖记录,唐后土地私有的历朝历代,官府记录上比比皆是!
    地价高吗?
    真心不高。
    为什么老百姓买不起?
    因为依靠种地,他们根本就存不到钱!
    历史的惯性厉害吗?
    就算是在科技化盛行的现代,播种之后,打了两遍农药,不用锄地,不用打掐枝叶的现代,一人二十亩的规模种地——还一样赚不到钱!
    别扯犊子什么种药材、种稀缺植物,种大棚……
    本钱都没有,种个鸡儿哟!
    更何况是这个时代呢?
    诸上所述,朱慈炯在南阳大开作坊之后,对于传统手工业、小民经济的冲击,就可见一斑了!
    听到了张思源的话语,众人心中大动,却不是担忧自家的生意被人挖了墙根,而是——作坊真的这么赚钱吗?
    不怪这些地主应变能力太强,而是——明朝中后期这一段,乃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啊!
    开放的民间环境,使得因循守旧的地主,大都被善于变通的豪绅取代。
    是以,当听到张思源的话语之后,这些时代骄子们,纷纷动心了。
    他们彼此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张思源笑而不语。
    陛下给他的纺纱机,现在已经挂了一百锭纱锭,甚至水力带动的纺车,已经开始普及。
    他说的利润,可是扣除了陛下一半所得之后的利润!
    并不是没有人见到他家大肆修建作坊,想要跟风的。
    但是,在实行军事化管理的作坊,张家纺织作坊地机器,外人根本就得不到设计图。
    也正因为这样,使得那些跟风之人,纷纷损失惨重!
    同时间、同空间,一台新式机器,抵得上人家三十三台机器的竖置纺纱机,若是干不过传统纺纱机,才是有鬼了。
    “还请明府告知一个详细数字,也好让我们各自筹划一下,看看都能吃下多少股权。”
    陈贵生开口了。
    陈家不差钱,虽然商路不通,但是,家族赚取的钱财却是不会少的,无非少赚了一些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