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章 稻梦一生(七),野败  视频通古代,从强军战歌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1章 稻梦一生(七),野败第(2/2)页
甚至不一定是同一物种!
    “不是一个物种?这也能杂交?”
    “这也能杂交?”
    “咋不能,人和狐仙都能成亲呢。”一个人如此说道。
    这句话引得旁边的人纷纷远离了他,与其划分了界限。
    “那能一样吗?狐仙是不存在的!”
    “怎么可能?我明明在书上看见过!”那人梗着脖子倔强地说。
    “得,又一个读书读傻了,得了失心疯的。”
    “后来这个富含决定性和突破性的思路,使袁隆平的助手,冯克珊和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了杂交水稻成功的关键——野败(雄性败育性野生稻)。”
    “但成功往往不会顺流而上,利用野败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稻谷意外减产,稻草还异常增产了70。”
    “这是怎么回事啊?”
    “是啊,怎么回事?”
    古人们十分好奇这是为什么,在古代,学习知识的机会非常珍贵,因此他们都看得十分认真。
    更何况是这种关乎粮食产量的大事!
    他们也想试试,能不能搞出那种杂交水稻。
    “这样的结果让袁隆平周围充斥着讥笑,但袁隆平却没有丝毫动摇。”
    “劝退的声音反而使他更加坚定,更加清醒。”
    弹幕:变化总比停滞不前要好
    弹幕:遗传的不确定性,太正常了
    弹幕:只要有变化,那就说明来思路了,就怕没有变化,变化的好坏都能带来好的思路。
    “就这个优势表现在稻谷上,这是前提。”袁老在采访中这样说道,“表现在稻谷上,还是稻草上,那是技术问题。”
    “我们经验不足,把这个优势摆在稻草上,但是我改进配种,可以发挥在稻谷上啊。优势是在那里呀。”
    “那李政·委,他说老袁讲的是有道理,继续支持。”袁老对记者说道。
    “原来是这样吗?变化总比不变的好。”
    “是这个道理呀,稻草上能变,那稻谷上为什么变不了?”
    “哎呀,我突然忘记了家里有些事情要回去一下。”一个农人突然挠了挠头,然后拔腿就跑。
    周围的人一看,发现了不对劲,他跑去的赫然是与他家另一个方向的草丛。
    那里就有一种野草,和水稻很像!
    “抱歉了诸位,我也想起来家里有一件事情,也先走一步了。”
    说完,他追着前面的人跑了过去。
    其他人瞬间待不住了,也是拔腿就跑,生怕自己晚了一步,就抢不到那野生的稻子了。
    “随后在1971年,袁隆平科研小组,成功利用野败,培育出了许多性状稳定的雄性不育株。”
    “梦寐以求的成功近在咫尺,但此时袁隆平却将这些如同珍宝的种子,无私奉献给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供应研究。”
    “这一下,就让全国的同行,与他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大加速了全国杂交水稻的科研进程。”
    古人们看着天幕上那被太阳晒得黝黑,如同一个老农的袁隆平在试验田里的照片。
    震惊得说不出来话。
    照片中的袁隆平院士没有说话,但声音却振聋发聩。
    那是良心与责任的声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