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这电影不对劲第(1/2)页
积雪消融以后。
天气就开始越来越冷了。
海山城喧嚣的下面,渐渐带着寒风与肃杀感……
……
扛着摄影机出门时,张城脸上还挂着期待的笑容,一路上都在畅想着拍摄计划以及未来如何如何……
甚至想到了走出国际时候的万众瞩目……
然而当他们抵达目的地,看到那些蜷缩在天桥下的人群时,他的笑容渐渐凝固了。
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很深刻地了解到了一些东西了,但真正看到的,却又是另一方面……
这座城市的光鲜亮丽与人声鼎沸背后,还藏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时代的洪流带飞了很多人,却也无声地遗弃了另一些人。
在风雪中,那些外来务工者像城市的影子般存在着……
演唱会期间,他们躲在媒体视线之外的角落,当喧嚣散尽,他们又悄然现身。
余斌的镜头默默记录着这些身影,他们笑着,却掩不住眼角的疲惫,他们说着乐观的话,声音里却透着挥之不去的心酸。
每一个褶皱里都藏着故事,每一道皱纹都刻着生活的重量。
这些沉重的痕迹压得余斌有些喘不过气来。
拍完这组镜头后,他第一时间给每个人发了劳务费,甚至主动提出要帮他们添置些生活用品。
然而这些工人却拘谨地婉拒了,反复强调他们并非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虽然生活简单,但也不是没钱还不至于沦落到需要施舍的地步。
他们只是习惯了这种节俭的生活……
……
时间很快过去了两天。
天气越来越冷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唱会的热潮渐渐消退。
随着关注度的降低,前来出租屋拜访的经纪人也少了许多。
这期间,苏杨听闻老窦和张晓东都没有与公司续约的消息。
张城和余斌得知后莫名感慨,不断念叨着“一个时代终结了”之类的话。
然而苏杨对此并无太多感触,他的生活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白天跟着剧组干点活,拍点莫名其妙的东西,说点台词,晚上回屋睡觉。
在拍摄间隙路过街边时,偶尔会有年轻人认出苏杨,激动地围上来索要签名。
苏杨歪歪扭扭地签下名字时,总会被激动的年轻人簇拥着高喊“摇滚不死”、“梦想不死”。
尽管看似一夜成名,他却对这些变化表现得很平静,也没有签任何娱乐公司……
张城和余斌看到苏杨这种态度后,表情格外复杂,却硬生生压下了劝说的话……
苏杨看着工友们陆续找到活计、赚到工钱的模样,反而觉得格外满足,继续筹划着“装修公司”的创业计划。
抽空时,他还会在灯下写一些公司的规章制度……
电影……
其实苏杨对电影并不太懂,但拍摄却莫名变得很顺利。
剧本上的一些场景常常一遍就过,苏杨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拍什么。
他只是按照张城的指示,背着吉他在镜头前随意走动,偶尔弹几下琴弦,念几句剧本上的台词,大致表达一些充满希望的情绪。
第三天的时候,剧组转移到隔壁的小村庄拍摄。
这部电影阿武里的专业演员并不多,只有两个。
其中一个是饰演主角发小“张达“的演员,现实生活中也叫张达。
在剧本里,张达演一个小偷,通过坑蒙拐骗攒到第一桶金后,摇身一变成了衣锦还乡的企业家。
另一个是饰演张达秘书“刘颖“的女演员,现实中同样叫刘颖。
刘颖身材高挑,长相清秀,是余斌他们的同班同学。
不过97届燕影表演系女神云集,刘颖虽然漂亮但并不出众,又不会应酬陪酒,在各个剧组辗转都不太顺利。
这次余斌找她来演这个角色,两人一拍即合。
剧本里,刘颖饰演主角的初恋情人,却因身份地位的差距渐行渐远,苏杨看着那些剧本,里面的故事扯来扯去……
当两人第一次见到苏杨时都很震惊。
虽然没看过那场演唱会,但他们都听说过苏杨的事迹,莫名觉得这人浑身散发着高深莫测的气场,逼格都三四层楼那么高。
刘颖更是激动地拉着苏杨的手不放,滔滔不绝地聊着摇滚乐。
苏杨听得一头雾水,只能含糊其辞地应付几句。
他越是这样沉默寡言,对方反而越觉得他高冷有个性,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妈蛋!
苏杨对这些摇滚风格一窍不通,对电影拍摄更是云里雾里。
起初还能勉强理解导演的意图,到后来连剧本都看不懂了。
阿武的台词和情节充满文艺腔调,经常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摸不着头脑。
更奇怪的是,无论苏杨怎么演,张城和余斌都会激动地鼓掌叫好。
有时他说台词稍微停顿一下,两人就兴奋得手舞足蹈,直呼他是天生的演员。
余斌尤其夸张,常常在苏杨演完一段后突然神经质地鼓掌,说什么“这种迷茫感太到位了”“把人物的恍惚状态诠释得淋漓尽致”。
最让苏杨无语的是,导演经常让他在寒风中像个傻子一样喊些“梦想”之类的台词,还用冰块在他脸上摩擦,说这样能拍出“灵魂的震颤”。
整个拍摄过程中,苏杨始终处于迷茫状态,经常边抽烟边机械地念着台词。
他甚至一度怀疑,张城和余斌要么是傻缺,要么是神经病……
这样的电影拍出来,真会有人看吗?
第二十八章 这电影不对劲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