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三二章 安排与意外  我的大明新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二章 安排与意外第(2/2)页
经过与朱高煦的商议,他在地图前面看了许久,认可了朱瞻基的计划。既然不将忽鲁谟斯作为重点发展区域,那么,削弱这里的大型部落和国家,也就变得格外重要起来。

    经过一番商议,朱棣决定不仅要给一直跟着大明的忽鲁谟斯和黑羊王朝一些好处,还要扶持已经被打残的帖木儿各部落。

    所以,朱棣释放了不少波斯高原上的部落首领,他们原本准备作为战利品,要被朱棣带回大明炫耀的,现在却让他们回家。

    忽鲁谟斯势力比较弱,即便给他们一大块地盘,他们想要发展起来,也需要很多年。

    而黑羊王朝为大明提供了不少火油弹,还将一处盛产火油的地方给了大明,现在也不能打压的太厉害,该奖赏的还是要奖赏。

    只能增强波斯高原上各部落的实力,才能让他们抵挡住黑羊王朝,占据更大的地盘,成为一方霸主。

    至于波斯的东部,一大片区域被划分给了印度各国,柯枝国获得了一大块肥沃的土地,其余各国也能自由迁徙。

    如今的印度还是奴隶制度,大片土地被王族占据,无数的百姓只能作为奴隶为土王干活。

    他们获得的土地可以作为奖赏,赏给立功的百姓,至于那里守不守得住,就不是这些土王在乎的了。

    为了划分这些区域,当地的各大部落争吵不休。朱棣也费尽心思,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算让各部都接受了胜利分赃。

    自此,大明将撤出所有的陆军,只留下了一支五十条船,一万人的海军,分别驻守格什姆岛,穆桑达姆半岛,还有波斯湾深处的火城。

    火城也就是后世的科威特,这里不仅出产火油弹,还因为气候炎热,所以被朱棣命名为火城。

    当然,这只是一个名字,实际上,当地只有一个小型港口,驻扎三千海军。

    穆桑达姆半岛也就是迪拜东北的半岛之尖,那里驻扎了三百海军,大部分海军驻扎在格什姆岛,这里也是贸易中心。

    除了大明海军,印度各国留下了五千印度辅军,协助大明海军管理忽鲁谟斯港口,维持治安。

    朱棣离开忽鲁谟斯的时间,已经是永乐十九年的十二月中旬,而且他并没有直接回大明,而是绕过了阿拉伯半岛,进入了红海,前往苏伊士。

    在去之前,他就已经排除了使者,分别前往奥斯曼帝国和马穆鲁克王朝,让两国国王前来苏伊士觐见。

    马穆鲁克王朝的法拉吉当然期待朱棣的到来,甚至因为朱棣要担当调停人,惊喜无比。

    而奥斯曼帝国这个时候,却因为国王“胜利者”穆罕默德一世的突然中风死亡,陷入了内战。

    未来的穆拉德二世与他的弟弟穆斯塔法,都知道了自己的大敌帖木儿国已经被大明灭亡的消息。

    他们都没有亲自过来,却也都派出了使者前来苏伊士。

    但是,朱棣抵达苏伊士之后,却没有见他们的使者,将他们驱赶了回去。

    在苏伊士,马欢这个当初的五品通事,如今却成为了镇守一方的总督。朱棣这次也很是夸奖了他一番,在征询他本人意见后,决定让他继续担任总督,一直到运河修通。

    朱瞻基回国之后的两年间,已经派了两批工匠来到苏伊士。他们一直在苏伊士到地中海之间勘探,规划最合适的路线和开挖方案。

    如今,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随后,朱棣以大明皇帝接见外臣的礼仪,接见了马穆鲁克王朝的国王法拉吉。

    除了给法拉吉撑腰之外,朱棣这次另一个目的,就是想要让法拉吉派人来修建运河。

    大明不可能派人来修建运河,这条运河需要几十万人来修,肯定要马穆鲁克人来出苦力。

    当然,修运河的钱,是大明来出,修好的运河,以后也是大明来管理。

    得到了朱棣的支持,亲眼看到朱棣又带来如此大规模的军队,法拉吉根本连拒绝的心思都没有。

    朱棣这次不仅留下了十多万两黄金,还又留下了一万骑兵。这些人不仅将成为当地的威慑力量,还将成为修建运河的监工。

    实际上,大明这次几乎没有耗费什么成本,因为这些黄金,都是大明从帖木儿国抢来的。       ǎng

    当然,要算起大明耗费的战争成本,那就亏的一塌糊涂。

    这几年间,朱棣耗费了超过千万两白银,才组织起来了这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这还没有算人力成本。

    但是,短期回报只有不到五百万两白银的金银,还有数十万头羊和数万匹马。

    总的来说,短期最少亏了五百万两白银以上,但是要算起长期利益,让朱瞻基来操作,是不会亏钱的。

    朱棣赶走了奥斯曼帝国的代表,也让正在争王位的二人心惊胆战,生怕朱棣一怒之下,就派兵来攻打他们。

    但是,朱棣却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只是派出了使者,要求他们签订不许东侵和南下攻打马穆鲁克的承诺。

    如果他们答应下来,就既往不咎,如果不同意,那大明的大军就要前往布尔萨了。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穆拉德二世他们当然是别无选择,在大明递交过去的国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而这个时候已经是永乐二十年的三月。

    亲眼看到法拉吉已经派来了五万奴隶,准备开挖运河,这个时候,朱棣早就耐不住对大明的想念,要回国了。

    实际上,朱棣根本没有想去攻打奥斯曼,他早就想回去了。

    在使者归来之前,大批的将士和骏马已经被运送回国。目前苏伊士这里,留下的全部都是蒸汽帆船。

    蒸汽帆船的航速并不比帆船快多少,但是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不惧逆风。

    从苏伊士回大明,如果顺利,一个多月就能抵达应天府。

    可是,在海外待了两年,朱棣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每天轻轻松松,不用面对无数琐事的生活。

    他想念大明,但是内心却有些不想再过以前的那种生活。

    在回大明的船上,他想的最多的就是五年前,朝鲜国主李芳远主动禅位的行动。

    此后的三年间,李芳远一直处于半隐居状态,却仍然能操纵朝鲜的军政大事。

    而李芳远比自己还小七岁,当时的李芳远才四十九岁。

    想想自己已经六十二岁,朱棣就觉得这个皇帝当的没有意思了。

    已经一大把年纪,如今心愿已了,消灭了大明最大的敌人,还恋栈皇位干什么呢

    不如趁着还能活几年,享享清福多好。

    有了这样的想法,朱棣的心中就如同长了野草,再也抑制不住这个想法。

    太子既然已经先他而去,别院那边也空了下来。平日在别院泡泡温泉,听听小曲,看看大戏。

    到了冬季,天寒难耐,他也可以坐船到南方巡视,避开严寒,总比忍着风湿疼痛要舒坦的多。

    不过,这个想法他从来没有跟人提起,他还想再看看

    就在朱棣他们顺利回程的时候,远在大西洋中的杨道,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

    他从春季向北,在阿兹特克帝国与易信汇合,随后沿着后世的墨西哥湾,佛罗里达,绕到了美国的东海岸。

    这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无边的良田和森林,还有那些穷到只有黄金和皮毛装饰的土人们。

    终于在七月间,他抵达了预定的位置,也就是后世的波士顿附近海域。

    这个时候,狄平夏他们一行已经经过了千辛万苦,抵达了这一片区域,并且在海边都做了标识。

    在后世的科德角,双方久别重逢,在当地休整了十天,舰队载着这三千人踏上了归途。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当地的沿岸水情,归程的舰队并不是按照来时的路线行进,距离海岸线拉开了一段距离。

    这段距离并不是很远,距离岸边最多也就十几公里。这样在遇到大风暴的时候,也能有时间靠岸避险。

    但是,他们还是低估了北大西洋的狂暴,回程的时候,也刚好遇到了这里的大风季。

    一路走走停停,艰难抵达了后世的巴哈马,这个时候,为了探清加勒比海上的古巴以及其他岛屿,舰队向大西洋深处行进。

    可是在这里,他们遭遇到了一次巨大的风暴,哪怕他们及时向附近岛屿靠拢,但是仍然有四艘船被损坏,沉入了大海。

    船上足有一千多人,除了少数几十人被救上来,一千一百零六人,被大海吞没。

    这次的意外让初次入伍,初次当官的杨道如同五雷轰顶,整整一个月,他都变的像个行尸走肉一般,自责不已。

    若不是身负重任,他都恨不得自杀为同袍殉葬。

    一千一百人,大明从永乐十二年以后,在战场上都没有损失过这么多人。

    他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千总,麾下也就一千一百二十人,这等于是他的麾下损失殆尽。

    而他也不过才刚刚出头,如何能承受这种打击

    一直又回到东洲南大陆北方的煤矿,他才逐渐清醒过来。

    不管如何,事情已经发生了。回了大本营以后,不管是打是杀,他都毫无怨言。

    但是在此之前,他必须要把这支舰队带回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