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退后,我要开始装了  我当皇帝的那些事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 退后,我要开始装了第(1/2)页
第一轮是说联语,也就对对子。

    出题的是一个清倌儿,姿色也不错,口才甚好,还会抛媚眼,她的作用更像是主持人。

    “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请诸位公子对出下联。”

    题目刚出来,下面就传来一阵轻呼声。

    这个上联听起来涩涩的,且内在逻辑与结构并不是很难,若仔细回味,倒也玄妙,不容易对出下联。

    “单木是木,俩木是林,仨木是森”

    安静的大厅内,一道声音悠悠传出,第一个对出下联。

    众人循声看去,竟是郑家大公子

    此时郑森正享受着帝王般的待遇,身边四个女艺人捶腿捏背,又是端茶倒水。

    出题的清倌儿露出职业化的笑容,对着郑公子一阵吹捧。

    其实不管对的如何,只要能对上来,就得使劲的夸,这是青楼不成文的规矩。

    才子嘛,出来玩都是要脸面的,至于水平高地,自有别的才子评判。

    “这家伙没看出来啊”潞王朱常淓愕然看去。

    他自诩才华横溢,却没想到在文化上被一海盗儿子压了一头。

    朱以海笑了笑,安慰道:“他名字带森,表字又是大木,第一个抢答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难怪他这下联对的也不怎么样。”朱常淓点头。

    当下满堂才子,郑森的下联只能算一般,自然是不够水平的。

    因为“单俩仨”对应“一二三”并不算工整,前后的意思重复了,虽然在格式上还是一样的,但是在水平和境地上,就显得要低过上联了。

    在场诸人,自诩才华过人,但此刻都是一头雾水。

    想要对出工整的下联,又要意境相等,不容易啊

    潞王朱常淓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合适的下联,脸上浮现焦躁。

    周王和崇王二人,压根没兴趣对对子,他们喝着酒,目光全程没离开珠帘后若影若现的绝色美人卞玉京。

    朱以海只是笑笑,他虽然想到了,但没有参与的意思。

    对出来又如何又不是卞玉京出的题,而且这么快对出来,容易遭人恨。

    俗话说文人相轻想出风头也不是这种出法。

    就在这时,士吴伟业站起身来,朗声道:“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此下联一出,顿时鸦雀无声,随后就是一阵喝彩声

    这副下联的妙处在于,数字七加上单人偏旁就是化字,八加上单人偏旁就是仈字,九加上单人旁就是仇字,这与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有异曲同工之妙

    满堂喝彩,连卞玉京都忍不住侧目看来。

    吴伟业脸上的笑容扩大,颇为受用。

    朱以海一脸郁闷,暗骂自己,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藏拙

    我来此不就是为了轰动江南文坛、为自己攒声望的吗

    直接出来装逼,人前显圣不好吗

    你看连美人都惊动了

    这一招误判,让朱老六肠子都悔青了。

    下面,必须装起来,人前显圣

    “接下来,由卞姑娘亲自出题。”

    那名皮相不错的清倌儿,真成了主持人。

    卞玉京的魅力自是不俗,诸士子神情踊跃,跃跃欲试。

    “卞姑娘的题目是,以少年拉满弓为首句,临场作诗一首”

    哦,看样子是看上多才多亿的郑家大公子了。

    也是,大明首富的嫡长子,天下最牛的富二代,能不招姑娘喜欢吗

    这还限制体裁

    朱以海心中焦虑,事态朝着不受控制的方向发展,自己想装逼也不容易了。

    此刻,比朱以海更着急的另有其人。

    面对满堂目光聚来,郑森手足无措。

    他哪里会作诗,长这么大就写过一首:“孟夏草木长,林泉多淑气,芳草欣道侧,百卉皆郁蔚。”

    “乘兴快登临,好风袭我襟,濯足清流下,晴山转绿深”

    这首诗很长,下面还有一大串,是郑森前两日与钱谦益长子钱孙爱出游时所作,是他的处女作。

    可人家限制体裁,还是临场现作,这就极大考验一个人的实力了。

    郑森脑中一片空白,后悔刚才自己装逼出风头

    “我来”

    有人解围郑森一看,竟然鲁王

    众才子也随之看来,主持人清倌儿也看向朱以海,以笑迎之。

    方才朱以海看到郑森的窘迫,也深知他一辈子只写过三首诗,其中两首是游记,是年轻时写给他老师钱谦益看的。

    只有第三首的复台,是郑森壮年所作,收复台湾时写给天下人看的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当然,现在的郑森不过是二十岁的愣头青,还未曾经历国仇家恨与行伍历练,断然写不出这等诗。

    看了眼门外星空,朱以海稍稍思索,忽然灵光一


第四十五章 退后,我要开始装了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