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再拖下去就顶不住了啊!第(2/2)页
,则可以制造类似操作的空壳,或者加以对应的改造,并不需要太华丽的附件配置,只要能供专业的飞行员训练使用就可以了。
同时,要进行飞行员筛选,必须要训练出能操作战鹰飞机的飞行员,筛选方法和数量,就是由军方和航空集团根据需求来决定了。
战鹰飞机完成了试飞,理论上要服役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对赵奕有信心,而且战鹰1的测试表现非常好,都觉得先商定好生产服役,也等于是先一步做准备。
这一段时间,有关战斗机的讨论会议,并不只有战鹰1,还有另一架受到瞩目的战斗机
j20。
之前j20代表国内最高技术水平,并且已经可以讨论生产服役问题,好多人都看好j20的前景,前提是没有战鹰1。
当把战鹰1和j20放在一起做对比的时候,就发现j20的性能有些不够了,因为j20是一款重型歼击机,只有和载重相关的性能领域,是超过战鹰1的,其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航空集团内部专业人员评价是,“哪怕是把z1型发动机,安装在j20上,差距还是很大。j20和z1不匹配,发挥不出性能。”
“如果在战鹰1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进,很容易全面超越j20。”
然后,j20就有点尴尬了,更加尴尬的是,j20的制造成本可不低,甚至还要高于战鹰1。
在高层领导针对战鹰飞机的内部会议上,也同样提到了尴尬的j20,j20并没有被直接放弃,而是决定慢慢的生产八架,继续用来做研究和改善,等完善以后还能组成一个编队,毕竟是已有的设计技术,研发用了这么多年,也不能说放弃就放弃。
另外,怎么也不能把筹码,全部压在一个全新的设计上。
j20代表了国产战斗机原本设计方向的最高技术,而这个方向并没有被淘汰。
除非等到有一天,战鹰系列大批量服役,并且拥有完善的配套,否则j20就不会被淘汰。
同时。
刘建昆也在会议上出了风头,他提议大量生产减配版的za2发动机进行外销,来补足生产高端za1发动机以及战鹰1、j20的资金。
这个提议引起了热烈讨论。
za2发动机也是非常先进的,但因为切掉了za1的优势设计,用到的都是传统设计和技术,就算里面的设计、技术被破解,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相比国际最顶级的发动机,za2性能上还差一些。
刘建昆的提议还是给za2继续减配,差不多就能减到,和进口的e国高端发动机类似的程度。
这种级别的发动机,足以支持普通的四代战机了。
之前国内并没有成熟的涡扇发动机技术,制造出的昆仑发动机问题重重,根本不可能考虑发动机出口。
现在似乎可以了
国内一下子拥有了最高端的za1发动机,出口个低端一些,放在国际上依旧高端的za1减配版,去和e国、国、欧洲展开竞争,似乎也是可行的事情
在国际高端航空发动机领域,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空白的领域发展性太强了,只要能卖出去,哪怕只有一台,都是增长。
领导层讨论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有得出个结果。
主要,还是太早了。
因为刘建昆的说法是,za2发动机,正准备进行首次上机测试,还需要继续完善一段时间。
于是好多领导都开始关注起了za2的技术高端不高端,他们根本就不关心,关键是能赚钱啊
现在社会,钱就最重要
军方、高层领导也非常的在乎钱,而国内包括民生、军事、基建等各个领域,都是和钱直接挂钩的。
如果能有无限的钱,所有问题都很容易解决。
几天后,昆仑组。
张刚川忽然感觉到了压力,压力不是航空集团或者战鹰组带来的,而是好几个高层领导,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关心起了za2研发问题。
他们纷纷打来电话,亲自问他详细的情况,以及研发完善工作碰到的问题,还说一定会全力支持。
支持,当然是好的。
如果有一个领导这么说,张刚川只会感觉到高兴,但是好几个领导都这么说,就不是支持不支持的问题了,而是
催进度啊
之前和刘建昆通话以后,张刚川就感觉非常的无奈,现在就有点更郁闷了,看领导们的意思,好像是希望他第二天,就能让za2正式投产一样。
但是可能吗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怎么都关心起昆仑组了不是应该关心战鹰组、战鹰飞机吗”
“还真是第一次受到这么多照顾,就是照顾有点太多了”
“负担不起啊”
张刚川才发现受到太多的重视也不好,他忽然想到了战鹰组,想到了赵奕,就发现了有巨大差距的地方,战鹰组的工作一直被重点关注,但是研发进度却可以用神速来形容。
这就是能力吧
张刚川感觉自己快被压垮了,他不由得想到了赵奕,“要么,去找赵院士,让他帮帮忙这样不行啊”
“再继续拖下去,真顶不住了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