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5、第65章  和反派有难同当之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5、第65章第(1/2)页
眼前这场大战, 将会是山南近年来最大的一场战事。

    真正的白热短兵相接,硝烟滚滚撼动一方天地。

    已经到了你死我活最后一战的地步了,若顺利, 赵徵将一举攻陷山南。

    赶在皇帝腾身赶到之前, 结束这场耗时长达数年之久的山南大战。

    这也是他的此战的目标, 天时、地利、人和, 好不容易俱争取到位,他是要必胜的

    旌旗招展,戈戟如林, 很快消失在视野尽头, 纪棠目送赵徵离去之后,收回视线, 提起衣摆匆匆就掉头往回走了。

    前线悍然而战,后方事情也多得很。

    首先就是粮草补给,他们的粮草大营原来在新昌城后方一百余里的渠城, 随着战线的迅速推移, 现在距离主战场太远了, 必须往前挪。

    柴兴已率军直奔稷山关去了,有扈伯彰的叔叔扈元光配合, 相信能很快自后方成功取下稷山关。到时粮草大营搬迁到新昌城, 通过稷山关供应前线。

    宜州离州到底新降,不管赵徵和纪棠还是沈鉴云都不能完全放心它们。

    这次说来, 沈鉴云劝降扈伯彰, 差一点就成功了,可惜最后关头被冯塬破坏掉。

    庞进德一死,赵徵纪棠是深知对方必有大动作的,但谁也没想到冯塬在稷州埋的钉子居然有这么深

    沈鉴云当时一接到纪棠来信, 就心道不好,火速寻找扈伯彰要其速速防备,但奈何冯塬的信鸽也丝毫不比纪棠的慢,已经晚了。

    沈鉴云固然来得隐蔽,并说服扈伯彰在考虑期间继续装出仇视魏军的姿态,只是这冯塬原来的备用计划是不管他在不在都一样的

    他丁点没碰扈伯彰,却很早之前就在扈伯彰膝下二子身边埋下钉子,悍然发动暗杀,扈伯彰二子三孙全部毙命

    真的太毒了

    可以说是一下正中扈伯彰的死穴。

    扈伯彰一下子就绝了嗣,悲恸欲绝,半生征战没了继承人那又有何意义冯塬是一点都没遮掩,就是他干的。

    冯塬是谁

    是魏帝心腹,是根正苗红的魏军中人。

    现在魏朝内部的内讧争斗,直接让他儿孙全部死绝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沈鉴云是哪一方的,都必要受到迁怒本来已经差不多决定要投向赵徵的扈伯彰一下子就翻了脸,不但立即接下刘黑思使者的盟约,并毫不犹豫对留在稷州的所有魏朝人马格杀勿论

    好在沈鉴云是做好了两手准备的,他下功夫的可不仅仅只有扈伯彰,还有扈伯彰的叔叔和弟弟。

    扈伯彰儿孙死绝,他们的可还没有,他们还理智着呢。

    眼见魏朝势大,刘黑思挺过第一次还有第二次,等魏朝西北和偃州的战事结束,全军压上,他总有支持不住的时候的。

    沈鉴云在柴义高淮的保护下火速潜离王府,直奔扈元光府邸,扈氏叔弟果然不改其志,扈元光立即安排人送沈鉴云等人安全离开,并在后者献策及前期准备之下一举成功将稷州军一分为二。

    扈氏叔弟现今分割出一半的稷州军将近六万兵马,还有黎州和稷州小半的地域,归降于赵徵,现今正投入这一次大战之中。

    柴兴在扈氏叔弟全力配合之下,很快取下稷山关,之后留下镇守人手,他就直奔主战场去了,稷山关交给纪棠沈鉴云。

    两人忙得飞起,策应前线,调度后方,随着战线迅速往前推移,两人也紧急往前挪动,最后选择了卡在代州境内,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

    军事防守和运输线有杜平刘淳风汪玄机去操心,策应前线和随战况调整献计有沈鉴云,得纪棠分神的则有另外一件事。

    快速发出战报之后,沈鉴云问纪棠:“冯塬那边如何了,有什么消息没有”

    冯塬失踪了。

    搞完稷州这桩事促成扈伯彰和刘黑思结盟共御魏军之后,这个恶心的家伙就失踪了。

    前线捷报频频,刘黑思扈伯彰目前已退出增州,收缩兵力,即将打响最后的全线大战了,目前战况还是己方利好的,看来皇帝是赶不及来池州了。

    纪棠本来心情是挺不错的,但一提起这个冯塬又咬牙切齿。

    “还没有,我已去信阿徵,让他多多注意了。”

    纪棠蹙了蹙眉头。

    谋算杜蔼事败之后,她知道冯塬肯定是会很愤怒的,但直到流云庄一照面,她感觉冯塬可不仅仅是愤怒,他简直有点疯狂。

    精神状态很不对。

    瞎了一只眼,另外一只眼通红通红的,血丝密布,面目肌肉让他表情看起来几分狰狞。

    这还是册子到手,情绪相对平静的时候。

    给纪棠一种刺激过度导致疯狂的感觉。

    蠢人发癫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智商爆棚的人疯起来,那杀伤力可是超级巨大的。

    显然有这种判断的不独纪棠一个,沈鉴云听罢前因后果后也蹙起眉心,这两天已经连续问了好几次冯塬了。

    这人肯定不会只干扈伯彰一桩事的。

    无法阻止赵徵吕衍夹攻刘黑思,那他还会干什么呢

    真是想想就让人头大如斗。

    纪棠和赵徵都打醒十二万分的精神留意这人,他上战场了,这事儿就交到她手上盯着。

    可能是上次战场送信的事让赵徵事后余悸,所以这次他特地安排了足够多的人手,有哨兵,也有暗部的人,并反复叮嘱她,若有什么消息,遣人给他送信即可,万万不可自己再来。

    安排倒安排得挺好,但计划往往还是赶不上变化的

    纪棠这回没有往战场中心,却还是不得不往另一边去了。

    冯塬的动作实在太疯狂了。

    这人太聪明,想出来的主意也太硬核太绝了。

    事到如今,他深知自己已无法影响山南战局了。皇帝仅有的两点要求,他无一能成,这等奇耻大辱,这等恨意挫败,让他几欲疯狂

    他怎能就此罢休

    庞进德已不可挽回,后者,他却无论如何也必要完成的

    山南战局无法阻止,好那他就另辟蹊径早在去年年末,他便已搜集了大批的火油,并秘密运输到刘黑思辖地最南界的寿州。

    寿州和槐州接壤,而寿州一马平川,据他预判,山南大战若提前爆发,寿州必然是属主战场的范围。

    山南中部、池州至大江这一大片的广袤地域,可不独独只有刘黑思。

    还有南梁东平王。

    这位可不是什么自封的王爵,而是正正经经大梁王爵,他的封地本来就在槐州。

    梁朝在叛军联手攻伐下节节败退,不得不退至大江以南。而江北的槐、夏等七个州,就是南梁在江北留下的最后一小块地盘。

    别看这块地盘不大,但意义极其重要的,渡江登岸,反攻山南及大魏等一众逆臣贼子,这就是一块重要的跳板,也是唯一的。

    所以南梁极其重视,兵、粮、将,源源不断提供,所以即便刘黑思扈伯彰两个强悍至极的山南军阀,都依然没能把这几个不算很大的州攻下来,只能这么搁着。

    冯塬计划的重点,正在南梁负责镇守江北七州的东平王,李孝俨。

    他原来是东平侯,因此纷乱和善战被梁帝封王。

    对于大魏而言,这位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因为这是一位戚崇善般的人物,他忠耿却心怀黎庶,魏朝多次悄然遣使,水磨功夫之下,这位耿介大将已明显听进心里去了,再使一把劲,很可能就可以拿下他

    李孝俨不但镇守江北七州,且他从戎多年,在江南的梁军也有不少经营和亲信,一旦拿下了他,南征将事半功倍。

    冯塬要杀死他

    嫁祸赵徵

    山南爆发大战,李孝俨当然会紧绷,现已紧急一线布防于接壤战场的三州边境线,并且亲至槐州北界警戒压阵。

    战事一起,冯塬立即乔装披甲,进入军中,等待两日,终于窥得合适时机

    他取出皇帝便宜行事的密旨,点了五千精兵,卸下原来铠甲,换下密州军服,悄然掉头,绕路直奔槐州而去

    冷风飒飒,一线阳光倾斜在大地上,一山之隔,眼前草木摇曳平静安然与山的另一边是迥异,耳边隆隆的战鼓却仍仿能隐约听见,迎着冷风,冯塬疯狂大笑。

    只要李孝俨一死

    赵徵抢先攻陷山南又如何陛下照样能名正言顺率军奔赴池州

    并问责靖王

    这个黑锅一旦背上,赵徵就百口莫辩,卸不下来了

    他也不会再有时间把刘黑思的地盘抢先理顺

    冯塬披散长发,被风吹得疯狂乱舞,他神情扭曲,恨极大笑。

    近卫心里极不安:“冯相,您怎可亲赴险境”

    这计划非常危险,一个不慎,可能命都得填在里面。

    “况且,此事并未曾禀报陛下这,这,万一”

    近卫受命安排布置,但冯塬的布置多了去了,他根本就不知对方想干什么。

    直到大战爆发,大怒疯狂的冯塬直接进入军中,又点出五千精骑,他才隐有所悟。

    他不安极了,李孝俨对大魏南征极其重要,这没有奏禀陛下就擅自杀死,这,这不行吧还有冯相怎么亲身深入险境,万一真出了什么意外,怎么办啊

    近卫忍不住低声:“冯相,您三思这李孝俨”

    “闭嘴”

    冯塬勃然大怒,霍地侧头怒视,快马上,他一双眼眸赤红似染血:“你懂什么”

    “两弊相权取其轻”

    一旦让赵徵坐大,这内部出现重大祸患威胁到陛下,那绝不是南征的便利可以相比拟的

    最重要的,他不能接受他的失败,皇帝所授,他必须完成一样并反将那赵徵一军

    大丈夫宁可胜于成功,也绝不能死于失败

    此间之事,非冯塬亲控而不得成,他根本就没迟疑过半分。

    冯塬“刷”抽出长剑,厉声大喝,眉目狰狞:“再胡言乱语乱我军心,本相就宰了你”

    纪棠是廿一日得到这个消息的。

    赵徵出征,暗部的消息就全部先汇总到纪棠手上了。

    从前,由于柴太后和军部隔了一层,还有皇帝多年来的苦心经营发展,所以一直以来,军方相关的暗中线报他们都是要比冯塬那边差了不止一筹的。

    在好不容易终于得到那本蓝册子并迅速清理叛徒之后,终于第一回,他们在这方面


65、第65章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