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二二章:知府  这个历史聊天群有亿点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二二章:知府第(1/2)页
华阳府。

    如今的华阳府知府已经换人,而这个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原本没有任何公民在身,但却有圣旨来封他做了这个华阳府的知府。

    这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可还不是最离谱的,更离谱的是,华阳府的同知一起换人了,而这个人竟然是一个女子,一个同样不到二十岁的未出阁女子。

    天下哪有如此荒唐的事情

    此事,朝堂之上有激烈争吵,朱由检不理。

    在华阳府,知道的人也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最严重的是说“如此胡来,大明是要完了吗”

    还真没说错,大明再不下猛药,是真的要完了。

    没错,现在华阳府的知府是张昊,同知是武则天,两人都是由方正化带着圣旨来任命的,皇帝钦点,地方上谁能阻止呢。

    襄陵城的武家风光了,但这种风光带着异彩,让他们没少被指指点点,因为他们家的女儿做了同知,这是违背常理的荒唐事情。

    武则天现在没在襄陵城住了,与张昊一起搬到了华阳府的府城临汾城

    要华阳府的知府和同知官职是张昊要求的,本来朱由检想让张昊到内阁任职,但张昊觉得目前在地方更适合,可以做一些尝试来应对天灾。

    同知这个官就是知府的副官,五品官阶,知府是四品官。

    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

    来到临汾城后,张昊和武则天就开始忙起来。

    第一条政令就是在华阳府大力挺广种植玉米和土豆

    朱由检在年初也颁布了命令,在全国大力推广玉米,土豆,红薯三种作物

    这三种农作物是从海外传进来,时间不久,明末时期种植的并不多,占粮食中的比重不超过3

    三种农作物是高产,抗旱,耐寒的。在这个小冰河时期的高峰期,大量种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只要将种植面积扩大数倍,朝廷应对灾情,应对外敌,就会好过许多。

    李世民任户部尚书入内阁,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广土豆,玉米,红薯的种植。

    户部可以最方便的调度各省这三种农作物的种子。

    当然,这不容易,因为地方上许多官员你不打着他走,他是不会走,不会积极配合的。

    张昊和武则天留在山西做地方官,也是有这方面的考量。

    玉米,土豆,红薯在明末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不过这次朱由检下旨时统一了说法。

    不懂的,稍微解释下就明白了。

    有人要问,既然玉米,土豆,红薯如此好,为什么百姓不自己种呢,那样就不会饿肚子了。

    为什么

    因为在明末百姓拥有的土地并不多,而且不容易得到玉米,土豆,红薯的种子和种植方法。

    明末,田地基本掌握在地主包括皇室,国戚,勋贵,官员等等手上。

    地主田地多,不愁吃喝,他们才不愿意吃玉米,红薯,土豆这种粗粮他们地多,而且是好地好田,种植小米,小麦,水稻等等主粮就够他们吃了,即使荒年也有一些收成,更何况还有存量呢。

    所以,只要朝廷不强制推广玉米,土豆,红薯种植,靠地主们自己种,他们不会做。而普通百姓,你不给种子,不给种植方法,不让他们放心,他们也不会轻易种。

    如此,就只能强制他们种植了。

    “我们有粮食吃,不需要种粗粮吃,要种让那些农民去种,我们不种”

    政令刚下达,许多地主就不愿意了。

    武则天负责此事,对这些地主说:“这是皇上的圣旨,全国都必须遵循,你们不种,那就把土地拿出来给愿意种的人,不种就是抗旨,你们想杀头吗”

    这话把大部分地主镇住,他们只能私下抵抗,找各种方法不种,或者少种。

    也有一些人在官场有关系的,让人找关系弹劾张昊和武则天,弹劾这种政策。

    地主的种子自己解决,对于买不起种子的,朝廷可以借,等种出来后照样还就可以了。

    张昊知道如何种这三种农作物,他在现代世界时小时候在农村,种过这些东西。

    他找来一些擅长种庄稼的农民来,以及一些家中有种过的农户,让他们学习,然后帮着官府去教其他人种植。

    除了强制种植玉米,土豆,红薯外,张昊还在华阳府内开建水泥,红砖,钢筋等等工坊。

    山西也快遭遇大旱了,要做好防备,可以用水泥来修建水库,储备水资源。


第一二二章:知府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