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章 奏对太后第(1/2)页
不觉中,七日过去。
其实王宵一两天就能拟出初步方案,但是他知道,一件在别人眼里难如登天的事,你轻而易举的做完了,别人会怎么想
能者多劳啊
机关里面,不怕能力不行, 就怕耳根子软,不会拒绝别人,七天的事情一天做完,那完蛋了,除了做牛做马,没有第二条路走。
一天事情花七天做完,其实不是大问题, 重要的是态度, 态度压倒一切
这七日来,王宵埋首案椟,通宵查找资料,每日只睡两三个时辰,熬的眼睛都红了,让人越发的同情他。
有一些老翰林看不过眼,自告奋勇来帮忙,被他婉拒。
这落在旁人眼里,是一人做事一人当,讲义气,更加对他有好感。
宫中与北静王,也在关注着王宵的举动。
这日,王宵拟了初稿,找到那几个愿意帮他的老翰林,都三十来岁了,因性情刚直,在仕途上一直没有起色。
“钱大人、穆大人、苗大人、江大人, 早上好”
这四人中,钱大人名钱进,任翰林侍讲,正六品,另三人分别是穆时逊、苗汝贞与江有洄,任检讨,从七品。
王宵持着草稿,拱手施礼。
“王大人准备的怎样”
钱进关心的问道。
“拟了初稿,想请几位大人帮我把一把”
王宵递上初稿。
“哦”
四人相视一眼,拿过初稿看去。
这一看,渐渐动容,又夹杂着震惊。
“好哇,王大人竟能别出蹊径,若是此事成了,剩下之事将顺水推舟。”
钱进捋着胡须,目中泛出奇光。
王宵大体参照了嘉靖的步骤,嘉靖最初把太宗朱棣升格为成祖,而本宗太朝,虽然没有靖难之事, 却也是藩王出身。
因太祖在位不足十年, 国朝根基不稳,外有边将勾结四夷叛乱, 内有权臣只手遮天,第二代皇帝身体虚弱,登基三年便驾崩,年幼皇帝沦为了傀儡,江山有倾覆之危。
幸太宗巧施手段,扫平权臣,又领龙卫,削平不服,文治武功,赫然于世,经历与朱棣有高度相似,因此王宵奏请,尊太宗为成祖,配享上帝。
太宗是继承太祖的第二代皇帝,地位低于太祖。
而成祖是再造河山,与太祖并列为二祖皇帝,几乎可与太祖平起平坐。
以太宗收拾太祖留下的烂摊子来看,确有再造河山之功。
更重要的是,对于太宗的后代而言,太宗力挽天倾使得本脉子孙享有帝位,故而抬高太宗在太庙的地位,可让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的先帝,赢得以太宗后代为主的宗室王爷的支持。
尊太宗为成祖,没有人敢反对,如此一来,九庙中空出宗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后续运作,为兴安皇帝进谥,移入太庙。
“四位大人也认可”
王宵微笑着问道。
“如此奇思妙想,不愧是状元郎呐”
江有洄连连点头。
王宵道:“既然皆认可,想来应是无碍,我也可放心腾抄,不知四位大人可愿具名”
“什么”
四人满脸的不敢置信之色。
还有把功劳分给别人的
王宵诚恳道:“尊太宗为成祖,只是雄关漫漫第一步,后续还有诸多难关,我年幼识浅,不堪当此大任,故请前辈助我,不过此事绝无可能一帆风顺,前辈们若有为难处,我也理解。”
气氛突然沉默
王宵说的在理,其实把兴安皇帝移入太庙,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太后有没有决心,有没有与朝廷力争的实力。
而太后势弱,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所以才凶险重重。
可是回想自己,一把年纪了,一事无成,谁愿意在翰林院当一辈子的穷翰林
这是一个搏取天功的机会。
成了,从此平步青云,奋流而上,光宗耀祖。
败了,也不至死,最多罢官回老家当乡绅,把精力放在培养下一代上。
“既然王大人相邀,本官舍命陪君子便是”
穆时逊现出凛然之色,猛一点头
“好,王大人的情,本官承了”
钱进又与诸人相视一眼,哈哈一笑
文稿呈给卫渊,卫渊越看,眉心拧的越紧,他也是官场老手,王宵这番操作不难理解,是扯着太宗皇帝的虎皮当大旗,内阁必然通过,没有谁会傻到和太宗皇帝过不去。
好小子,倒是小瞧你了
卫渊眼底寒光一闪,便批示,呈递宫中。
内阁和唐代政事堂的最大区别是,后者可以自下而上的接收信息,前者却不行,章奏由通政司呈交司礼监,司礼监挑选重要的,读给皇帝听,皇帝认为需要处理,才会下发内部票拟,没有价值或者不急于处置,留中不发。
而翰林院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拥有直接上奏权
第一二五章 奏对太后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