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6章 “学术主流不代表就是对的!”  百万调音师:我只好亲自上台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06章 “学术主流不代表就是对的!”第(2/2)页
沉。

    “李先生,希望您的发言可以从学术严谨的角度出发。”

    “学术主流那就一定是正确的”

    “真理是不会被掩盖的”

    李少杰嗤笑一声。

    “行,你要严谨,我给你严谨”

    于是,李少杰开始侃侃而谈

    “朱载堉王爷当年徒手开12次方,计算出较为准确的十二平均律频率数,通过等比数列计算等比,甚至将等比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25位,完美解决了传统律法转调难的问题。”

    “但很可惜,当时朱载堉王爷的研究并未被皇帝重视,而却漂洋过海,引起了西方的重视,更是为西洋音乐奠定了一个基础”

    哗

    现场的气氛更爆炸了

    李少杰这句话,就差直接说你们西方音乐的奠基是源自于东方了

    好家伙。

    国内的音乐家们也都脸色急变。

    这等于是直接把棺材板都掀开了

    甚至已经有人在担忧。

    杰哥,宁特么不会和人干起来吧

    “狂妄自大你有什么证据”

    弗莱什双颊通红。

    “西方的音乐,会受到东方落后音乐的影响可笑”

    气氛顿时凝滞了起来。

    “证据,你还想要啥证据”

    李少杰翻了个白眼。

    “朱载堉王爷,生于1536年,死于1611年,在朱载堉王爷研究出十二平均律的时候,有个出生于1552年,于15610年病逝于京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这些知识打包,传给了欧洲好友。”

    详细数落起了蛛丝马迹,李少杰看向弗莱什的目光越来越古怪。

    “利玛窦的手记兜兜转转来到欧洲,你知道么,利玛窦有一个好友叫做马林梅森。”

    “是的,欧洲近代科学的爆发,和梅森修道院密不可分,马林梅森,其实就是得到了密友利玛窦于中国记载的知识,才会有那么多成就的。”

    李少杰耸了耸肩。

    “你们学术界的主流认为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发现者是梅森,因为梅森1636年出了一本书叫谐声通论,提出十二音律,并公布了计算方法。”

    “当然了,抄作业都抄不好,但谐声通论里虽然公布了十二平均律,但只将等比数值计算到了小数点后6位可朱载堉王爷计算到了25位,你知道是为什么嘛”

    “因为朱载堉计算的十二次根号二是扒算盘算出来的,即使放在华夏也算是生猛的很,梅森搞了几十年都没明白算盘这玩意该咋用,我直接笑死。”

    “然后呢1709年,以十二平均律为定音的钢琴,被发明了出来。”

    李少杰双手一摊,耸了耸肩。

    满脸均是戏谑的神色。

    “巧合,巧哦,好巧啊”

    “你品,你细细品”

    话音落地,整个会场,已然是彻底炸锅。

    “还落后的音乐”

    甚至没等弗莱什说什么反驳的话。

    李少杰便继续的疯狂开炮。

    神色中满是不屑。

    “中国传统音乐的国际化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中国的国际化更是你难以理解的存在,毕竟,只有不到三百年的小孩子,怎么能够理解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

    李少杰算是真的说嗨了。

    脸颊微红,神情激昂。

    气势一度压制了整场

    “我国有记载的,最早出使古罗马的,是公元97年,汉代的甘英。”

    “当然了,虽然因为一些小人的欺骗,导致最多只到了波斯湾,但实际上,当年的两国不仅仅只是知道对方,还通过今印度一代的人,展开了丝绸贸易,而丝绸的贸易带来的正是多方文化上的交融,并且对整个欧亚大陆都是影响极深的。”

    李少杰瞥了一眼弗莱什。

    “虽然欧洲没有记载,但我国的后汉书中详细记载过罗马商人通过陆路来到华夏,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其中的蒙奇兜勒,其实就是音译,今译名为马其顿”

    马其顿

    说到这里,李少杰突然笑了。

    “弗莱什先生如果有疑问的话,不妨慢慢的继续听,继续谦虚谨慎的交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华夏在音乐的国际化上,从古代做的就非常优秀。”

    “正如我们祖先积极与世界交流一般,本次的交流会,也旨在加深各方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我中方也一定谦虚谨慎的与各国代表进行友好交流。”

    “但如果某些人将文化上的考证与交流,上升到z治的程度,并且携带偏见,当真大可不必,我们旨在消除各方偏见,交流进步,而不是一味的排除异己。”

    “希望弗莱什先生可以以更加客观的视角来面对文化交流。”

    好

    张瑾教授的脸色通红。

    这就是我想说的

    话音落下,弗莱什已然是满脸铁青,尴尬万分

    却蓦然感到懊恼与无力。

    火气怼到脑门顶。

    但就是发泄不出去

    ------题外话------

    大家上学时期学的“乐府诗”,实际上换成现代人的理解那就是歌词。

    诗词歌赋,诗歌诗歌,实际上诗与歌不分家,乐府是一个音乐机构可不是文学类的。

    而且乐府实际上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多么优雅高大上晦涩难懂。

    比如汉乐府的长歌行。

    简单易懂了属于是。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玩意实际上更像是民间老百姓的生活中诞生的民歌,朗朗上口。

    然后经过了汉乐府这个音乐机构的改编加工得来的。

    我一直觉得,这些乐府诗民间版本可能就是类似于贵州山歌的那种感觉。

    妹把好藤放崖脚,哥摘花藤落哥怀这感觉

    ps,八句的律诗,四句的绝句,五个字五言七个字七言乱七八糟的诗词体裁这些知识,大家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应该就学过了吧,不懂的d回去看看你儿子的教科书

    ps2,十二律后来兜兜转转助力西方音乐发展,又回到了中国,那时候皇帝是sb康熙,非要在学术装b,跟西方人学了音律,还好大喜功画蛇添足的加了两个律,整个狗屁14律,非要装b,直接给音乐理论搞歪,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为了拍所谓十全老人sb乾隆的马屁,也因为政治原因,还狠批了朱载堉和他的学说。

    真n满清误国。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