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价与传承  走进不科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价与传承第(1/2)页
一日后。
    汉华厂招待所外。
    此时此刻。
    收到消息匆匆赶下楼的唐栗正一脸懵逼的看着徐云,语气中带着说不清的古怪:
    “所以徐博士,你们去镇江祭了趟祖祖,回来的路上顺手拐回了一头母驴”
    在她对面。
    徐云和老苏并肩而站,一手牵着母驴的绳索,一边干笑着点了点头:
    “没错,我们校内的项目组正好有个需要本土驴协助的地方,我们找了很长时间了。”
    “加上那位苏理事长很好说话,我们就直接把这头驴给带了回来。”
    一天前。
    在得知苏华带来的是一头本土驴妹时,徐云顿时坐不住了。
    连忙拦住苏华,将驴兄和科大方面的情况与他简单的介绍了一遍。
    当时为了让自己的说法足够具有信服力。
    徐云还特意让裘生跑了一趟东苑餐厅,通过微信视频给两头驴来了个远程相亲。
    怎么说呢
    几乎在看到驴妹的刹那。
    驴兄便像是被塞了跳蛋似的,不停地呃啊呃啊了起来。
    驴妹的反应也差不多。
    那表情跟本子里的女主角几乎没两样,下山的时候那劲儿使得哟
    有视频作保,加上老苏的同族身份。
    因此苏华只是象征性的对徐云要了两千块钱的成本费,便将驴妹卖给了徐云。
    接着几人又互相留了个微信,徐云便搭乘了一辆由苏华介绍的一辆货车,将驴妹带到了汉华厂。
    这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眼见自己的这位大老板决心已定。
    唐栗纵使心中槽点再多,也只好接受了这個现实,只听她道:
    “那么徐博士,这头驴你打算怎么运回学校”
    “咱们回去的路程可不必镇江到汉华厂,甬城和庐州接近六百公里呢。”
    “这种距离方方面面都是难事儿,总不能再像你回来时那样用普通货车托运吧”
    徐云笑着朝她摆了摆手,下巴朝某个方向一努,解释道:
    “放心吧,这事儿我都和汉华方面接待咱们的赵海阳赵经理联系过了。”
    “汉华是个万人大厂,与其说是工业园区,不如说是个集成了工业职能的小镇子。”
    “除了医院、学校这些设施外,厂内也有专门的禽畜安置点毕竟这么多人总得吃饭嘛。”
    “所以我和赵经理说好了,驴兄错了,驴妹就先暂时借宿在禽畜安置点。”
    “两天后汉华厂正好有趟前往甬城的车队,到时候把驴妹一起送过去就行了,咱们的行程不会受到丝毫影响。”
    唐栗:“”
    汉华重工作为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重工业集团,和庐州这种省会城市有业务往来并不奇怪,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有一趟车队出发。
    按照徐云得到的消息。
    两天后汉华厂会有一套发电设备将会送抵庐州的皖能集团,届时正好可以安排人手将驴妹一起送过去。
    眼见徐云连这层都准备好了,唐栗也只好耸了耸肩,彻底接受了自家老板的这波操作。
    反正别让她给一头驴去安排行程就好,这些她真整不来
    而就在二人说话之际。
    徐云身上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
    “如果天黑之前之前来得及,我要挖了你的眼睛”
    徐云将手机取出一看,顿时乐了。
    只见他将屏幕朝唐栗晃了晃,对唐栗道:
    “唐助理,咱们才刚说到赵经理呢,他电话就来了。”
    说完他便按下了通话键:
    “喂,赵经理”
    “徐博士,是我。”
    电话刚一接通,赵海阳的大嗓门便从对头传了过来:
    “林博士,好消息,好消息啊”
    徐云手机的免提是开着的,闻言便与唐栗对视了一眼,若有所思道:
    “赵经理,是不是过渡金属适配已经成功了”
    在三天前。
    在老苏的灵光一闪之下。
    徐云等人经过探讨,最终成功选定了以铁氰化钾为平衡液体的新型中间体制备方案。
    唯一欠缺的,便是将反应初始物优化成金属镧这一道关卡。
    这道关卡的难度并不高,只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已。
    因此徐云后来将现场留给了喻元勇,自己带着老苏跑五洲山上坟去了。
    如今三天过去。
    理论上来说
    这个问题应该也差不多该出结果了。
    果不其然。
    电话对头很快便传来了赵海阳的答复:
    “没错,林厂长,我们刚刚得到通知,过渡金属已经完成适配成功了”
    “根据喻主任的计算,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这套设备的效率能达到foerdat632的117,耗料成本却只有他们的92”
    “太好了”
    听到这个消息。
    徐云没拿电话的右手顿时一握拳,在空气重重挥动了两下。
    过渡金属的适配确实是个好消息,不过比起赵海阳提及的成本和效率,徐云更在意的是另一件事:
    这套设备使用的是液态中间体的工作模式,和nutrien的那套foerdat632序列没有任何雷同或者相似的地方。
    即使到时候对方以巴黎公约为由申请ptc重工设备的专项核查。
    华盾生科也能大大方方的让调查团队介入,临走时还能送个白旗啥的小礼物做纪念品叻。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张了张嘴,准备再次感谢几句。
    然而还没等他开口。
    电话对头,赵海阳便又说道:
    “徐博士,除了过渡金属适配成功外,我们还要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那就是”
    “环化设备的模组也完全搞定了”
    “”
    听到这个消息。
    徐云是真有些意外了,连带着说话的音调都拔高了不少:
    “赵经理,你说什么环化设备的模组搞定了”
    先前便提及过。
    徐云他们此行一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分别是过渡金属催化和定向环化。
    其中前者的难度较低。
    只要打开思路,剩下的只要靠时间去堆样本就完事了。
    后者却是一个实打实的大boss,它需要的是一套极其精密的设备才行:
    它需要的是0002的加工精度,这个数值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做到。
    说来也巧。
    上辈子徐云在写小说的时候,也曾经提及过这种精度的概念。
    当时曾经有读者提出过一句疑问:
    “不对啊,某个空调品牌不是号称五轴精度做到了0003吗”
    这问题比语法的无脑杠要好多了,但怎么说呢
    骗子倒是不至于。
    但那家公司在宣传上,其实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的。
    说起五轴精度,首先要明确一点。
    那就是五轴精度并不是指单根轴精度。
    比如x轴精度0003,那这台机器的精度就是0003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五轴精度应该是三直线轴精度两旋转轴精度真正精度。
    假如每根轴误差都在0003,那么五轴精度的累计误差会比0003高的多。
    而在那家企业公开的数据中。
    所谓的0003精度指的其实是z轴精度,而非五轴整体。
    根据徐云了解到的信息,那家空调企业的实际精度能有0008都算高了。
    目前国内最顶尖的企业应该是燕京精雕,是目前少有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设备厂。
    其产品质量在国产小五轴市场,可以说得上数一数二。
    但在世界上嘛
    给点面子的说,二流末吧。
    燕京精雕都不敢说独立技术做到0003,就更别说那家空调企业了。
    哪怕是国际上很有名的哈默五轴加工中心,世界一流品牌,加工零件也才勉强能做到00030005之间的精度而已。
    能达到0003这种基数的机床,最少都是jisb6336乃至jisb6338的标准。
    而实际上呢。
    那家企业连jisb6201都没过
    像这种堪称工业或者科研命脉类的新闻还是多看看官方的比较好,商业渠道的多少都有些夸大的嫌疑。
    毕竟某些程度上机床和光刻机是有共通点的。
    真要是有技术突破,必然会在舆论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能引发某些贸易制裁。
    话题再回归原处。
    国内都没什么企业能做到这种精度,因此在得知汉华厂解决了精度难题后,徐云心中的惊诧倒也便不难理解了。
    与此同时。
    电话对头。
    赵海阳揉了揉有些发痛的耳朵,又看了眼身边的林振华,继续说道:
    “徐博士,这事儿说起来比较复杂,要不伱先到研究中心咱们见面说”
    徐云对此自无意见:
    “没问题,我现在就过去。”
    挂断电话后。
    徐云嘱咐唐栗和老苏去通知团队其他人。
    自己则将驴妹暂时交给招待所前台,快步赶去了研究中心。
    十五分钟后。
    徐云抵达研究中心。
    很快,他便在先前的那间实验室里见到了赵海阳,喻元勇以及
    林振华。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徐云总觉的几日不见,林振华的脸上似乎多了一些疲态
    难道是又没买到鱼
    “林老,赵经理,喻主任。”
    见到林振华也在场,徐云便不再去向赵海阳询问情况了。
    在打完招呼后,他主动看向了林振华,问道:
    “林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虽然他到现在还不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这么大一个壁垒问题如此突然的便被解决了。
    但从眼下的情形来看。
    环化设备模组,多半和这位汉华重工的一把手有关系。
    看着有些急切的徐云,林振华没有选择直接回答。
    而是从身边取出了一份文件,递到徐云面前,说道:
    “小徐,你先看看这个。”
    徐云眨了眨眼。
    他的心中虽然有千百般疑惑,但对方毕竟是位长辈。
    因此他只好接过文件,按照林振华的要求看了起来。
    不过看着看着。
    徐云的表情便逐渐凝重了起来。
    “注芯口0017x”
    “ianar系数7923”
    “r004”
    “均质容器40升”
    每看完其中一栏,徐云的心跳都会加快一拍。
    片刻过后。
    徐云猛然从文件上抬起头,目光紧紧的盯着林振华:
    “林老,这是这是这是我们那套生产线的五小时生产报告”
    林振华笑着点了点头:
    “没错。”
    面对林振华的肯定,饶是徐云两世为人,此时也不由有些茫然:
    “可可这怎么可能呢”
    “这上面的每一项系数,都是nutrien那套foerdat632的五倍以上。”
    “折算成精度最少都在00015以内,国内哪家机床厂能够做出这种精度的模组”
    “无论是燕京精雕还是大连科德,都不可能具备这种实力吧”
    说着说着。
    徐云便朝四下里张望了起来,想要找到对应的模具好好研究一番。
    不过很快。
    他的举动便被林振华给打断了:
    “小徐,你别找了,模具不在这儿,你妹注意到报告是传真复印件吗”
    “那套模具这会儿还在魔都呢,过两天会直接发到你们公司的。”
    “魔都”
    徐云闻言一愣,心中飞快的闪过了几个魔都的机床企业名称。
    上一机
    不可能。
    上一机在国内前十够呛,必然没这能力。
    或者说茂德传动
    不对不对,这家更不可能了,国内都排不上前五十。
    但除了这两家之外
    魔都还能有谁呢
    总不能魔都真开了个光门,从大莫界用神念来搞出的这套模具吧
    而就在徐云苦思冥想之际。
    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了一件听田良伟提过的往事:
    这位林厂长在汉华厂做基层小工的时候,曾经结识并且帮助过一位名叫胡杨的木工,二者感情很深。
    后来他在意外之下才知晓。
    此人原来是那些年变故中被保护性派到汉华厂,隐姓埋名的海军舰艇研究院推进器系统工程所总工程师。
    待对方恢复身份后,林振华又帮了他不少忙,便和海军方面结下了深厚的关系。
    这事儿的传播度很广,也是华夏工业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
    若是胡杨没有被曝光归队,大黑鱼小平顶的下海恐怕都成问题呢。
    而若是通过军工技术生产模具的话
    理论上似乎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看向林振华,试探着问道:
    “林老,莫非是海军”
    听到徐云口中冒出来的海军二字,林振华微微一愣,似乎有些意外。
    不过很快,他便坦然的点了点头:
    “没错,我找了军工端的朋友帮忙。”
    “虽然目前哪怕是军工领域中,我们依旧很难做到量产精尖模组,但花些心思做出一些小模具倒是不难。”
    “毕竟你们的这套设备只是小型生产线的一个反应环节,难度基本上算是最低的一档情况。”
    “另外海军的同志还帮你们的设备做了一些优化,毕竟nutrien只是一家同领域都不算顶尖的企业,在数据优化上和军工还是有所差距的。”


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价与传承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