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  走进不科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第(1/2)页
““
    手艺活
    听到徐云的口中冒出的这个词。
    会议室内顿时一静。
    台下的众多男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嘴角同时扬起了一丝心照不宣的笑意。
    懂得都懂jpg。
    眼见现场似乎有向针线活交流会发展的趋势,徐云连忙轻咳一声,打断了众人向外飞散的思绪:
    “咳咳各位同学,可能是我表述方面有所欠缺,这里重新声明一下。”
    “我所说的手艺活不是捂枪挊棒,它指的是手工打磨金属材料的意思。”
    也不知是不是错觉。
    徐云总觉得自己这番话说完后,台下隐隐传来了几道有些失望的叹息声。
    其中拉尔夫艾什利的声音似乎最明显
    随后他摇了摇头,调整了一番呼吸。
    将心态摆正,继续说道:
    “各位同学,现在请把注意力放回我们原先的那句话上光虽然高度疑似具备波粒二象性,但它在特定情形下的性质必然是固定的。”
    “大家都知道,符合这句话的情景有很多,甚至当初牛顿爵士和肥鱼先生所作的棱镜色散实验也是如此。”
    台下有不少社员跟着点了点头。
    徐云说的内容在如今这个时代,属于标准到不能再标准的常识:
    某某实验之所以能证明光的某种性质,就是因为光在实验中表现出了对应的属性。
    别看上面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废话。
    当某個概念在逻辑上趋近于废话的时候,同样代表着这个概念的普适性或者说覆盖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恐怖的高度。
    而徐云接下要做的,就是让这句话构建成的废话逻辑彻底被摧毁。
    随后他另取了一块黑板,在上面画了个小点。
    依旧标注上光源。
    同时在光源右侧再画了个从左往右的箭头,代表着光路方向是从左射到右。
    接着转过身,看向台下众人,问道:
    “各位同学,谁能简单的描述一下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这一次台下举起的手就多了,一眼扫过去大概有十几只。
    徐云简单环视了一圈,随意点了点其中一位有些谢顶的男生,说道:
    “这位同学,就请你来说说吧。”
    谢顶男生站起身,很是绅士的朝周围同学微微弯腰示意,而后才道:
    “众所周知,在牛顿爵士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之后,物理学界虽然在理论角度将其视为真理,但却在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比例分配方面产生了争议。”
    “有些人认为光的两种性质对半分,表现的情景数量应该各占50。”
    “有些人则认为光虽然具备二象性,但二者并非五五开,而是以某种性质为主导。”
    “后者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分成了波动多数派和微粒多数派,也叫波党和粒党。”
    徐云轻轻点了点头。
    谢顶男生说的前情提要并不难理解。
    就像后世后宫文一样。
    多女主的事实谁都承认,但在讨论到某某女主戏份的时候,很多粉丝就会经常为此争个不停了。
    有些人认为大家应该和和睦睦。
    有些人则认为自己喜欢的角色是女一,其他尽是暖床丫头。
    如今这个时间线的波党和粒党,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
    随后谢顶男生摸了摸自己稀疏的头顶,继续说道:
    “牛顿爵士本人早期坚持的是微粒说,不过在收到肥鱼先生的那封信后,他的态度便改为了中立,并且发现了波动说的有力证据之一牛顿亮斑。”
    “待牛顿爵士故去,波动说便盖过了微粒说。”
    “接着在1位名叫托马斯杨的年轻人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在发光源前面放置一块有两条夹缝的不透明板,光或粒子通过夹缝,最终抵达感光底片,通过底片分析其物理性质。”
    “如果底片形成的是干涉条纹,那就说明是波产生了干涉。”
    “如果底片是两条亮纹,那说明粒子像小球一样穿过两条夹缝打在感光板上。”
    “最终底片上出现了干涉条纹,由此波动说的风头更甚,波党占据了绝对优势。”
    “甚至还有人给粒党打造了一副棺材,放到了粒党知名支持者威尔金斯约尔的门口。”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去年,才被罗峰同学你所展示的光电效应给扳回了一城。”
    啪啪啪
    待谢顶男子说完,徐云便主动鼓起了掌。
    很早很早以前提及过。
    在十大物理实验中,有一个实验占据了其中的两个名额。
    这个实验就是杨氏双缝干涉。
    它的设计方案就像谢顶男生所说的那样,靠着夹缝来观察光的属性。
    简单而又容易上手。
    甚至花两吨早餐钱,你也能在家重复这个实验:
    找一支激光笔,一张稍微硬一点的纸或者薄塑料片建议用烧烤的锡纸,接着用刀片划出边缘整齐的靠得很近的两条缝。
    再找到一面白墙,关上灯就可以做了嗯,这里说的是做实验。
    在原先的历史中。
    杨氏双缝干涉曾经一度将微粒说逼到了绝境,险些把小牛的棺材板都给掀了起来。
    也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惯性。
    在这个光学发展得到加速的时间线里,有许多知名的理论或者现象的发现者都被换了个人。
    但托马斯杨这个神童,却依旧如同原本历史般设计出了这个实验。
    不过由于小牛早就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杨氏双缝干涉对光学造成的影响倒是削弱了不少。
    用后世网文的例子来形容。
    大概就是封神之作变成了普通万订吧。
    接着徐云朝谢顶男子道了声谢,示意他坐回位置,又说道:
    “各位同学,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确实非常精妙,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假设我是说假设啊,假设我们有能力将一束光加以调试,把它改成一颗颗发出的光子”
    “那么这些光子会在底片上表示出什么结果呢”
    “光子”
    听到徐云嘴中冒出的这个词,台下的休伯特艾里下意识便开口道:
    “既然是一颗颗的光子,那当然是两条亮纹了。”
    休伯特艾里的回答这次无人再出声反对。
    连同此前质疑过他的那位男生在内,所有人都齐齐点了点头,一脸理所当然。
    虽然如今法拉第还在哼哧哼哧的码着电子有关的章节,尚未将其正式对外发布。
    但早先提及过。
    自从元素发现后,科学界已经对原子有了一定认知。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
    微粒说所指的光子,便是一种类似原子的微粒。
    所以在徐云提到光子后,现场的众多社员们很快便给出了答案:
    如果真的能分离出单个光子一颗颗射出,那么底板上出现的必然是两条杠都说是单个微粒了,怎么可能还会出现干涉条纹呢
    难道和自己发生干涉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嘛。
    看着台下意见统一的众多社员,徐云忽然笑了:
    “各位同学,如果我告诉你们,一颗光子可以同时穿过两条缝而对自身产生干扰,你们信吗”
    徐云此话一出。
    活动室内沉寂不过两秒,便轰然爆发出了一阵嘈杂的巨响。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罗峰同学,你在逗我吗”
    不过或许是此前徐云已经抛出过以太不存在的说法的缘故。
    这一次众人的反应虽然剧烈,但倒也没头一次那么失态。
    总体保持在一个还算可控的地步。
    说来也巧。
    此番最为激动的不是别人,正是徐云的老熟人,休伯特艾里。
    从小就接触望远镜的他对于光的认知和信仰要远超过其他社员。
    “罗峰同学”
    只见休伯特艾里此时脸色涨的通红,双手撑在桌上,身子前倾,唾沫星子都在飞溅:
    “罗峰同学,虽然我很佩服你以及肥鱼先生,也知道肥鱼家族一定有某些不传之秘,但是”
    “你所说的那个可能性,我敢说绝对、绝对不存在”
    随后他朝四下张望了一番,忽然将目光锁定了小麦,指着小麦腰间说道:
    “这样说吧,罗峰同学,如果你所言为真,我当场就把那柄斧头吃掉“
    “”
    徐云闻言抽了抽嘴角,心中不禁对这个愣头青冒出了一股同情。
    孩子啊,这斧头看来你是吃定了
    因为
    即便单个光子穿过双缝,得到的也依旧是干涉条纹啊
    没错。
    徐云作为杀手锏拿出的武器,正是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
    这里的电子可以换成光子,二者其实没啥区别至少在现象上是这么回事。
    上头提及过。
    物理界十大实验中,托马斯杨设计的实验便独占其二。
    其中一个是标准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也就是大家花个几块钱就能搞定的宏观物理实验。
    另一个则是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
    而这个实验还有一个别名,叫做
    物理史上最惊悚的一个实验。
    它惊悚的地方在哪呢
    因为它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在科学实验中正式遭遇的灵异事件。
    不过这里的灵异大约有50是真灵异,还有50是人为平添上的假灵异。
    这个实验的思路基础就是上头说过的托马斯杨实验,不过发生在1961年。
    随着科技发展,当时的科学界已经有了可以发射电子的机枪。
    可以不停的biubiubiu。
    结果呢,最终的结果也和杨氏双缝实验一样:
    穿过双缝的两道光线各自震荡交汇干涉,波峰与波峰之间强度叠加,波峰与波谷之间正反抵消。
    最终屏幕上会出现一道道复杂唯美的斑马线,也就是干涉条纹。
    但粒派不服呀,就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我们再做一次实验,把电子一个一个地发射出去看看,一定会变成两道杠的
    于是他们把电子机枪切换到点射模式,保证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
    然而结果依旧是斑马线。
    其实电子或者说光子要真的是波,那粒派也没啥好说的,愿赌服输嘛。
    但问题是他们发射的单个电子
    要知道。
    根据波动理论,斑马线来源于双缝产生的两个波源之间的干涉叠加。
    也就是出现干涉条纹,代表着就是同时通过两条缝,而不是前一秒过左后一秒过右的概率模型。
    可这样一来,就和单个电子的单个相悖了:
    单个电子要么穿过左缝、要么穿过右缝,不可能同时穿越两条缝。
    这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谜团。
    当然了。
    关于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更有名的可能是另一件事,也就是所谓的第三个实验:
    为了进一步的观察真相,科学家们在屏幕前加装了两个摄像头,一边一个左右排开。
    哪边的摄像头看到电子,就说明电子穿过了哪条缝。
    同样,还是点射模式发射电子。
    结果是这样的:
    每次不是左边的摄像头看到一个电子,就是右边看到一个。
    一个就是一个,从来没有发现哪个电子分裂成半个的情况。
    然而就在这时,真正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研究者们忽然发现,屏幕上的图案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变成了两道杠
    没用摄像头看。
    结果总是斑马线,光子是波。
    用摄像头看了。
    结果就成了两道杠,电子变成了粒子。
    实验结果取决于看没看摄像头
    听起来是不是更毛骨悚然了
    不过作为一本专业的科普作品,这里要科普一件事:
    第三个实验也就是所谓加装摄像机的实验,其实是一个思想实验,并未实际完成。
    其实想想也知道。
    别说摄像机了。
    哪怕是其他设备仪器,你想要直接看到电子或者光子穿过哪个缝,这可能吗
    所以你在网上无论怎么搜,都不会找到任何与摄像机观测有关的专业论文或者实验视频。
    实话实说。
    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确实非常惊悚,它的真相至今未曾被破解。
    但如今网络上看到的惊悚,实际上带着二创的添加色彩。
    目前真正完成过的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只有以下三个:
    1、早期的双缝干涉实验。
    这是在量子力学建立初期就经过实验验证的现象,比较有名的是日立电视台的电子双缝干涉。hitartaresearubesitht
    2、惠勒的延迟实验。
    在1979年的时候。
    曾经和爱因斯坦共事的约翰惠勒在为纪念爱因斯坦的大会上,提出了一个理想实验:
    为了摒弃观测行为对电子双缝干涉中电子行为的干扰,通过某种方式在电子通过双缝后才进行观测。
    它的思路是这样的:
    从光源发出一光子,让其通过半反半透镜1,光子被反射与透射的概率各为50。
    之后,在反射或透射后光子的行进路径上分别各放置一个全反射镜a和b。
    使两条路径反射后在c处汇合。
    c处放有两探测器ab,分别可以观察a路径或b路径是否有光子。
    接下来。
    如果在两个探测器前的c点处再放置一个半反半透镜2,便可以使光子发生自我干涉。


第三百二十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