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五十一章 驴:没有我这本书写不到320万字  走进不科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五十一章 驴:没有我这本书写不到320万字第(1/2)页
“驴的顶浆分泌液。”
    听到徐云嘴里冒出的这个词。
    钱秉穹与叶笃正原本有些凝重的脸上,顿时冒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
    顶浆分泌液
    那是啥玩意儿
    过了几秒钟。
    钱秉穹先一步回过了神。
    只见他轻轻摸了摸下巴,眼中冒出了一丝猜测,对徐云说道:
    “韩立同志,你说的难道顶浆分泌液是指驴表皮制成的东西,也就是传统概念里的阿胶”
    在钱秉穹想来。
    徐云说的顶浆分泌液,多半就是指阿胶。
    只不过因为徐云在欧洲待久了,所以一时半会儿忘了用传统说法表达罢了。
    然而徐云却很快摇了摇头,解释道:
    “钱同志,你理解错了,我说的东西不是阿胶,而是一种驴体表分泌出来的特殊黏液。”
    “这种黏液通过驴的外分泌腺分泌,直白点说应该可以理解成驴的汗液。”
    众所周知。
    飞艇的囊体材料除了导热性、抗压性、质地轻盈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要求。
    那就是
    柔韧性或者说延展性要高。
    这个性质从情景上来说并不难理解。
    平流层飞艇漂浮的位置,可是在地面上方两三万米甚至更高的高空。
    它的内壁可以用气体交换膜降低压力差,而体表则需要承受各种外力和内力的拉扯。
    所以没有一定韧性显然是不行的。
    后世在这方面的解决方法相对固定,一般是使用复合材料和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比如说聚酰亚胺薄膜、聚四氟乙烯等等。
    毕竟工业水平已经达到那个层次了嘛。
    在徐云穿越的那会儿。
    国内的平流层飞艇甚至发展到了添加微纳米材料进行优化,并且相当成熟。
    但在眼下这个时代,徐云的选择就不多了。
    棉织物和尼龙质量显然不过关,麦拉膜现在还在杜邦手里拽得紧紧的,位列禁运品第三页的头一栏。
    因此经过思索之后。
    徐云忽然想到一个奇妙的好点子:
    对了。
    可以找这本书的主角驴兄嘛
    别忘了。
    在当初的50副本结束的时候,光环曾经给出过一个止血凝胶的任务奖励。
    返回现实后。
    徐云将这项技术交给了好基友裘生负责。
    结果裘生在某次定量实验中,意外在一簇驴毛上沾了一些没有清洗干净的驴表黏液。
    接着裘生便发现
    这些黏液在和苯并喹啉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形成一种粘度非常高的胶质物体。
    于是裘生又用流变仪进行了纵向粘合力测定,结果发现它的粘度曲线超过了860。见352章
    这种情况也符合杨焕明院士当初的论文,也就是1013hjxsy2021020100和1024007254。
    至于苯并喹啉嘛
    这玩意儿早在1926年便问世了。
    哪怕在眼下这个时代,国内具备生产能力的单位都不下二十家。
    因此自然而然的。
    徐云便把想法打到了本土驴的黏液也就是顶浆分泌液上。
    只要把顶浆分泌液与苯并喹啉混合静置,调试出裘生当初的那种胶体。
    剩下的便是把它制作成固态囊体的问题了这一步交给国内的化工专家就行,这不算什么特别困难的技术。
    诚然。
    一头本土驴可以贡献的顶浆分泌液并不多。
    但别忘了
    巴基斯坦驴入侵国内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离如今还有三十多年呢。
    也就是说
    目前国内的几乎所有驴,都是标准的本土驴
    根据后世公开的数据。
    目前整个221厂内大概有上百头本土驴,不远处的海晏县内本土驴的数量还要更多。
    也就是在全力调动的情况下,基地凑个五百头驴应该问题不大。
    实在不行还可以从省会调嘛西海省的工厂很多,各种地方都要用到驴来帮忙。
    某种意义上来说。
    如今的驴和后世的小轿车差不多常见。
    至于怎么生产顶浆分泌液
    开玩笑。
    拉磨不就成了么
    反正基地里大家天天都在啃窝窝头,虽然这年头的窝窝头远远没有后世那么精致,但再怎么样肯定少不了杂和面。
    因此只要让本土驴们在太阳底下拉磨,保证水分和身体的情况下,想要凑齐顶浆分泌液可实在是太容易了
    想到这里。
    对面的钱秉穹也大致理解了徐云的想法。
    虽然他不清楚徐云所说的情况是否为真。
    但这种事情验证起来却很容易,完全可以离开屋子后就找人进行实验基地内就有不少苯并喹啉。
    因此他也没在这方面思考太久,便很快换了个话题,对徐云说道:
    “韩立同志,就算你说的飞艇能够生产成功,那么剩下的两个问题呢”
    “也就是如何保证能掌握u2侦察机的具体轨迹,以及保证落下的导弹可以准确命中u2侦察机”
    听闻此言。
    叶笃正等人也竖起了耳朵。
    不得不承认。
    徐云此前有关飞艇的想法确实很诱人,已经顺利将他们的好奇心给勾了起来。
    直起了八卦的小耳朵jpg。
    徐云对此也没卖关子,很快竖起了第二根手指,解释道:
    “钱同志,咱们还是按照顺序一个个来吧,先聊聊如何掌握u2侦察机的轨迹这个问题”
    说着。
    徐云便看向了叶笃正,对他说道:
    “叶主任,你这个问题其实问的略微有失水准难道忘了这些天你一直在用的那台设备吗”
    “我这些天一直在用的设备”
    叶笃正微微一怔,回忆了两秒钟才明悟了过来:
    “韩立同志,你是说那台气象多普勒雷达”
    徐云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就是气象多普勒雷达,它其实就能解决你提到的轨迹问题。”
    “毕竟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工作波段很宽,从波到x波都有这是为了应对冰风云雨之类的不同情况。”
    “但u2拥有的火控雷达波段就要窄很多了,只以c波、x波、ku波为主。”
    “所以我们完全能对雷达波段进行修改,调频成一款人畜无害的探测雷达u2可不知道咱们的多普勒雷达拥有堪比火控雷达的一维成像能力呢”
    说到这里。
    徐云不由意味深长的看了眼叶笃正。
    其实除了上头那些内容,他还有一些话没办法明说。
    也就是
    根据后世解密的诸多资料。
    u2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拍摄影像资料,整个机体上的设备几乎贫瘠到了极点。
    例如u2上压根没有远程通讯设备。
    没错。
    没有远程通讯设备。
    也就是u2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完全没能力与起飞的基地进行联络。
    这也是为什么原本历史中u2连着在毛熊和兔子境内先后被击落,但海对面一开始都还以为是意外坠机的原因。
    又比如
    u2上只装载了三架可以探测火控雷达的侦测雷达,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类型的侦测设备。
    也就是说
    u2只能检测到火控雷达的特定毫米波,其余哪怕是普通的搜索雷达信号都检测不到。
    当然了。
    u2这样设计的原因倒确实不是想着坑飞行员。
    而是因为这年头的搜索雷达压根达不到火控雷达的三坐标精度,所以u2哪怕被搜索雷达扫到也不会出啥事儿顶多就是暴露自己飞到某某地区而已。
    想要靠着搜索雷达就锁定精确的飞行轨迹,这压根是不可能的事儿。
    所以它只要考虑火控雷达的信号就够了,剩下的空间全都可以拿来存放胶卷。
    但问题是
    眼下随着徐云的出现,气象多普勒雷达这玩意儿提前问世了。
    虽然在徐云穿越来的2023年,多普勒原理也被广泛用在了火控雷达领域。
    但这部分运用主要在于x波和ku波段,并不代表调整波长后的气象多普勒雷达同样也是火控雷达。
    只要把波长调整到17厘米之类的区间。
    在双波段和一维成像法的协助下,完全能做到披着探测雷达的外表,却拥有火控雷达的精度。
    也就是在u2完全没法察觉的时候,顺利掌握住它的飞行轨迹。
    按照基地当初组装的零部件投入。
    基地内这架气象多普勒雷达的扫描范围最多可以达到500公里,也就是可以掌握40分钟内u2侦察机的精确动向
    更重要的是
    这同样是一种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实际检验的思路只要在u2下次飞来的时候试一下就行了。
    要是u2临时改变了航向或者提升高度。
    那就代表这一招对u2无用,它发现了兔子们的窥视。
    但要是u2依旧沿着既定路线飞行
    意识到这一点后。
    叶笃正的呼吸顿时粗重了几分,目光灼灼的盯着徐云:
    “那么韩立同志,我说的第三个问题呢”
    如何保证落下的导弹可以准确命中u2侦察机。
    在叶笃正提出的三个问题里。
    这其实才是最困难的一个。
    要知道。
    u2的常规飞行高度在22万米,最高时可以拔升到25甚至27万米。
    这代表着平流层飞艇的高度至少要在3万米以上,才不会被u2飞行员通过裸眼视力在视距内观测到。
    而u2执行拍照任务的时候,高度一般会降低到万米左右。
    也就是在实战阶段。
    平流层飞艇与u2的直线高度差,大概率会达到万米以上
    这种高度的导弹追击可不像初高中物理那样计算自由落体就行了,需要考虑到很多非常复杂的情景:
    比如说风阻。
    比如说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对导弹产生的细微形变。
    又比如说u2的变速甚至变轨。
    这就好比你待在魔都中心大厦的最高处,想要丢个粉笔头砸中五百米外路面走来的一个人。
    即便你计算的再精准,也会有各种不可抗的情况发生保不齐人家快到位置的时候路边一个小孩子哇了一声,目标停步看了两秒钟,这谁能算得到
    但另一方面。
    徐云既然考虑到了前两种情况,就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个问题。
    换而言之
    徐云或许也有解决之法
    而在叶笃正对面。
    “”
    徐云先是沉默了几秒钟,在内心继续校正了一遍接下来的发言,方才慢慢说道:
    “叶主任,首先我想诸位问个问题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一种技术。”
    叶笃正看了他一眼:
    “什么技术”
    徐云嘴角轻轻一咧:
    “无线电近炸引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
    叶笃正显得有些迷糊,不过一旁的钱秉穹倒是开口了:
    “韩立同志,你说的应该


第五百五十一章 驴:没有我这本书写不到320万字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