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〇六章 遍地开花(求票!)  回到清朝做盐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〇六章 遍地开花(求票!)第(1/2)页
华夏复兴军的成立,早在董书恒的计划之中。

    “淮海军”这个名字的地方军阀色彩太浓。

    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名称。满清虽然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但是人们的依然还是存在一定的地域观念。

    满清的行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朝时期,到了明以后,今天的大部分的行省就已经基本确定了下来。

    淮海地区在人们的观念之中一般是指淮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黄海沿岸地区。

    这是一个有地域色彩的的名词。现在淮海军要走向全国就必须要改掉这个名字。

    之所以选择“华夏复兴军”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因为复兴会的存在,还因为这个词语有着丰富的寓意。

    复兴华夏,本就是董书恒当初成立淮海军时喊出的口号。也是复兴会的根本宗旨。

    各路大军的组建,后勤物资的筹备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刚刚结束年假的淮海军,立马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福建的第九师还只是一个框架,事情还真是多啊。

    各路大军的总指挥人选也是一个问题。

    为此军部开了几次军事会议。

    最终决定由董书恒亲自担任北路军的总指挥,自然是因为北路军直接担任着灭亡满清的重任。

    北路军的象征意义很强,不仅是董书恒自己,大家都觉得应该由他担任总指挥,哪怕他仅仅是遥控指挥。

    这个功劳没人敢抢。

    中路军的总指挥由彭玉麟担任,中路军的第一个目标是湖南,那里是彭玉麟的老家,湖南那边还有他的老朋友。

    嗯,就让彭玉麟去做中路的总指挥,再合适不过了。这满足了董书恒历史认知的恶趣味。

    南路军董书恒交给了杨炳春。同时杨炳春调到六师担任师长,六师将留在福建。而新编第九师将在江苏组建,这与刚开始的计划不同。

    因为第个还是框架的第九师,南路军就太弱了。

    广东正在积极扩编新军的消息已经传来,最终军部重新评估了广东的实力。

    顾克利被董书恒调到二师担任师长,统领一路,他的资历还不够格儿。

    东北的一路大军,由林威担任总指挥,王啸担任副总指挥。实际上他俩是各负责一路。

    好不容易确定了各路的指挥体系,人员架构。

    接下来的几天,董书恒走访了淮海军的军工厂,查看了军火库。

    这次发动的军队太多。

    淮海军的新式步枪的产量不足,没有办法完全装备上。

    董书恒这里采用的办法是每个师装备一个团的五四式步枪,其他人还是用五三式。

    守备部队还是继续使用线膛步枪。民兵只能够用燧发枪凑活了。

    这次反清之战,需要占领大量的新领地,这些地方必须要有人镇守,至少在复兴军建立起当地的新秩序之前,必须要依靠军队的镇守。

    这需要的军队数量是巨大的,光是随军出征的守备部队远远不够。

    董书恒这些天带着马宗武考察各地民兵的建设情况。

    就是想看看在征调多少民兵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这次征调民兵的规模将达到几十万的规模,不仅要填充抽调的守备部队,还要有很大一部分随军出发去镇守那些新的占领区。

    整个一月份,华夏大地上都是一片平静,战火似乎远离了这片土地。

    河南境内,黄浩投靠了满清之后得到了河南提督的头衔。

    不过他指挥的军队还原来的手下。

    罗大纲逃走之后,剩下的军队除了被杀死的全部都投靠了黄浩。

    加上他在汝州拉的壮丁,黄浩的手下也达到了两万人。

    这两万人跟着黄浩总要吃饭的,但是汝州已经是破烂不堪,无法就食。

    现在他是清廷的军队了,也不能再随意占地盘。

    所以黄浩就找英桂给他和手下安排个驻地。

    老奸巨猾的英桂实际上心中早有安排,地方都已经给黄浩他们准备好了。

    这个地方就是归德府。

    黄浩自然是知道归德府闹匪患。

    他明白英桂的意思了,这是让他去归德府跟捻匪死磕啊。

    即使知道也没有用,自己刚刚投降,要是降而复叛,他自己都没有信心去约束手下。

    而且之前那两万清军一直在他的身侧监视。

    黄浩知道自己是被老阴比套路了,但是这个苦果,他得咽下去。

    眼下还是先熬到开春再说,士兵们要是没饭吃,还不得吃了他。这样的话,还不如去跟捻匪死磕呢

    京城,咸丰帝终于又熬过了一年,从奏折上来看,各地的似乎是平稳了一些。

    河南英桂灭掉了太平军,咸丰下旨大加赞赏。

    僧格林沁已经从草原返回,草原上走了一遭,走了个寂寞,连马匪的尾巴都没抓到。

    天寒地冻,僧格林沁带着部下返回张家口,随行的骑兵多了两万,这是他在察哈尔征调的。

    至于少了这两万人,察哈尔的牧民是否会面临缺少人力的窘境,这个不在僧格林沁的考虑范围。

    咸丰对僧格林沁没有失望,他晋封僧格林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让他在张家口练兵。

    甚至还拨付了一批钱粮。

    肃顺掌管户部之后开源节流,倒是攒下来一批钱粮。

    咸丰有了信心,似乎是想励精图治。他让兵部清查九门提督衙门,重新清点八旗步兵营和巡捕五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本三万多人的员额,现在不足两万。

    咸丰当即撤了九门提督的职,下旨令恭亲王重新编练人马,工部打造兵器。

    又令肃顺的哥哥郑亲王端华重建丰台大营。之前太平军肆虐直隶,丰台大营的兵马都已经在胜保的手下消耗殆尽。

    尤其是胜保和淮海军一战,彻底将丰台大营的兵给消耗光了。

    之前清廷没钱,一直没有重建丰台大营。

    现在肃顺在户部理财,又令工部打造兵器,终于攒足了重建丰台大营的钱粮。

    京城八旗的嫡系子弟多是纨绔,根本就没有什么战力。

    因此肃顺建议咸丰选用生活贫苦的八旗旁支子弟,补充丰台大营。

    这个建议非常的大胆,肃顺确实是看到满清的弊端。

    当然这也招来了利益集团的反对。

    不过咸丰这次倒是有担当,没有怂,直接给挡回去了。

    他知道这些人是想给嫡系子弟找一个差事。现在大清都要朝不保夕了,这些人还想着从朝廷捞取好处。

    这如何不让咸丰心寒

    端华重建丰台大营,选择那些生活贫苦的八旗旁支子弟为兵。配给工部自产的抬枪,日日操练。

    这些人得了差事大都感谢皇恩浩荡,一个个认真训练,吃苦耐劳,生怕丢了饭碗。

    大有一扫往日沉珂的架势。

    冷清的丰台大营在咸丰五年再次热闹起来。

    至此,整个京城内有三万九门提督兵马,近有两万丰台大营两万新军。在往北有僧格林沁四万蒙古骑兵拱卫。

    形成三层防御圈。


第三〇六章 遍地开花(求票!)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