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七章 曾接近太阳系的恒星  我真的只想回地球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 曾接近太阳系的恒星第(1/2)页
然而,当小光讲述了它们探测地球的方法后,杨猛却有些微微的失望,

    “原来也是用这种方法探测的”

    虽然说鲁坦星人与地球人看起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

    但二者在银河系空间尺度下距离十分相近,基础物理规律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因此在探测行星的过程中,

    也和人类一样,大体上也是通过常用的几种方法探测行星,

    即视向速度法、掩星法、天体测量法、直接呈像法、计时法和微引力透镜法。

    不过,随着小光的讲述,杨猛渐渐的发现了一些不同,

    人类最早发现行星的方法是视向速度方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行星围绕恒星时所产生的速度,对恒星光谱产生周期性影响从而确定行星的存在。

    虽说这种方法是最早的技术,

    但在人类天文历史中,发现行星最多的技术还是掩星法。

    所谓的掩星法,其原理和月食日食差不多,即行星遮挡恒星,导致恒星光度发生变化。

    而除了这两种方法,其他的探测方法都在技术条件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可杨猛听的小光解释了他们的探测方法后,

    却发现它们的探测方法,是用的微引力透镜加直接呈像法相结合而发展出的行星观测方法,

    直接呈像法很好理解,

    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看到行星,

    而微引力透镜效应却是一项微妙的技术,

    在宇宙中大质量天体会对周围的空间产生扭曲,

    如果将宇宙看做一块大玻璃板,

    那大质量天体所存在的地方,会将空间扭曲成凸透镜的情况,对其身后的图像产生放大的效果。

    过去的人类便利用这种现象发现了大量银河系外的宇宙天体,

    然而到了微引力透镜技术中,事情便发生了变化,

    微引力透镜是用小质量天体的空间扭曲放大,看到它身后的景象。

    可引力透镜技术的前提条件是大质量天体,质量越大,看的就越远,放大的也就越清晰。

    而一颗像是太阳这样的黄矮星,对周围空间的扭曲便十分有限,

    因此只能产生一些微弱的引力透镜效应,

    需要极为精密的天文仪器才能进行观测,

    而鲁坦星人便是用的微引力透镜,加光学直接目视法,探测到了太阳系内的情况,

    “小伊,根据小光所说的方法真的有可能看到太阳系内的情况吗”

    “若是条件允许的话,这样的探测方法有一定概率可以实现”

    “什么样的条件”

    “若当时的鲁坦星与太阳系存在大质量天体,那光点所说的技术便有可能实现。”

    小伊这般言语,让杨猛顿时想到了什么:

    “也就是说,在56亿年前,在太阳系和鲁坦星之间要有一颗很大的恒星”

    “是的不过考虑到恒星引力透镜效应微弱,大质量恒星可能需要靠近观察者,或者被观察者的一方”

    “靠近也就是说,需要那个恒星靠近的太阳系或者鲁坦星系”

    “是的”

    想到当前太阳系周围临近恒星的质量状况,杨猛继续问道:

    “要靠多近才可以”

    “根据计算,若以天狼星作为基础质量单位,最大距离不可超过1372光年”

    “这么近”

    听到小伊的回答杨猛微微一惊,

    要知道如今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也才43光年,

    137光年的距离几乎快要进入太阳的引力球范围了,

    太阳虽说只是一颗黄矮星,但她的引力摄动半径接近一光年,

    在如此大的引力摄动范围下,太阳系外围形成一圈神秘的奥尔特云结构。

    而137光年的距离,虽说已经脱离太阳的影响范围,

    但作为一颗未知的大质量恒星,

    其所产生的引力扰动已经能干扰到,太阳系外围500天文单位,到一光年范围内的奥尔特云运动。

    而这个范围,恰好是太阳系彗星的主要来源,

    可以想象要是有一颗恒星距离太阳系如此近,整个太阳系内恐怕会出现一些不安稳的情况。jujiáy

    想到这里杨猛继续问道:

    “那


第七十七章 曾接近太阳系的恒星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