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五章 商业航天领域  身为法师的我只想追求真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五章 商业航天领域第(1/2)页
“如何看待华国这次的登月,以及要在月球上建造基地一事。”

    “谢邀,登月不稀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阿美利肯和华国的登月次数加在一起都快上双数了。

    月球基地在现实学作品中。

    早在1904年华国就有科幻作品月球殖民地小说,描绘了人类在月球殖民的情境。

    当年的作者可能没有想象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华国率先在月球上建造基地,开启真正意义上的星际殖民时代。

    当然月球上没有生命,这和上世纪的殖民不是一个概念。

    人类只是开始真正意义上走向太空,从这一刻开始,人类在太空上的投入能够转化成收入。

    这里的收入是指从太空中带回来资源,利用宇宙中的空间等等。

    而不是航天技术民用化带来的收入。

    这一历史性事件能够亲眼见证还是很激动的。

    华国航天真心不容易,在预算远不如阿美利肯的情况下实现了绝大部分领域的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反超。

    技术上的事情有很多学航天的博主在其他回答中给大家详细讲解,我作为非业内人士就不在这里献丑。

    我想从商业航天的角度来讲讲月球基地的意义所在。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马斯克已经在推特上发文称,他未来将和sa达成合作,spacex未来将推出月球旅游计划。

    当然sa会不会和他合作需要画一个问号,但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商业航天的未来盈利前景是在逐渐趋于清晰的。

    近五年来,spacex太空旅游项目的营业额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百分之百,单张35亿rb的空间站旅游门票已经卖出去了快五十张。

    普通的航天飞机门票更是卖出去了不知道多少。

    包括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和布兰森的维珍银河,私人航天领域的营业额都超过了百亿rb。

    商业航天盈利方向之一就是旅游业,富人越富的大环境无法从根本上被改变,因此以价格高昂的私人航天只会日趋火热。

    特别在现在经济形势滞涨,人们投资收益降低的前提下,富人们对投资的热情在下降,他们更加希望保证本金略微跑赢通胀。

    在这個前提下,富人们更加看重个人体验和感受,这也是私人航天这些年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

    华国同样有自己的私人航天公司,但是这些航天公司大多都是中间商,相当于旅游中介。

    真正自己搞航天飞船,然后靠自己研发的航天飞船搞私人航天的企业目前还没有。

    这是因为华国航天领域的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sa,会流入到商业航天领域的很少,无法形成完整的力量。

    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更多的还是在做sa外包出来的一些项目,主要以乙方技术供应商为生。

    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很少。

    当然国内优秀的商业航天公司还是有的,很多都在科创板上市了。

    里面的龙头企业,也就是航天锐特,研发出了和传统垂直回收截然不同的路线,并且获得了sa的大单。

    华国的企业更多的是分散在航天的各个细分领域,没有像spacex那样把技术整合在一起的公司。

    可以这么说国内商业航天领域企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服务好sa,从sa手里拿订单。

    话说回来,这次华国月球基地的成功,只会刺激各国增加在太空领域的投资。

    未来太空采矿将逐渐成为现实。

    蓝星可能会逐渐变成纯居住属性,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将成为蓝星物质的来源。

    太空采矿离我们不远了,大规模太空采矿也是有生之年。

    未来资源的丰富将带来下一个黄金时期。

    在我看来航天科技的爆发,是个不亚于互联网革命的机会。

    只是在这个领域华国需要完善法规,明确了市场主体的进入条件、行为准则、法律责任与权利。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政策、法律法规。

    商业航天领域需要激发民营企业的热情。

    我不是对sa或者航天领域的国企有什么意见,而是航天是需要创新和一定容错的。

    国企的属性导致他们天然会倾向于保守,如果只是保守,我们在技术领域只能重复阿美利肯走过的路线。

    既然这样,不如让能够容忍失败接受风险的民营企业,来担任起探索技术前沿的重担。

    想要在未来的航天领域拔得头筹,仅仅只靠追赶是做不到的。

    虽然在华国互联网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诟病,但是马斯克的spacex确实将商业航天的技术整合推进到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地步。

    在火箭发射领域,spacex已经占据了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市场。

    之前依靠低成本优势获得大量商业订单的俄国航天,现在市场份额已经不足百分之十了。

    要知道十五年前,俄国的商业发射订单市占率超过百分之五十。

    spacex依靠不断迭代,将结构落后的梅林发动机,做出了堪称逆天的推重比和节流能力。

    加上火箭垂直回收技术,spacex的近地轨道运载单价已经降低到了1000米元每公斤。

    根据官方数据,长征5的运力在25吨,成本在10亿rb左右,也就是说每公斤的单价在四万rb,是spacex价格的五倍还要多。

    想让航天领域的国企去搞可回收火箭,在早期三天两头爆炸失败的时候,该项目就已经终止,然后写问题分析报告了。

    我们需要有能够承担失败,承担反复失败多次失败的民营企业进入商业航天领域。

    我们要鼓励这种行为。

    华国这次的月球基地建造成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激起民间资本探索太空的兴趣。

    我们应该有完整的激励手段,来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

    创新是需要能够接受失败的,当你能坦然接受失败,并且从头再来的时候,才能开始谈创新。

    华国的民营企业不缺乏创新的勇气和积极性。

    当年阿狸在公有云上投入海量资源,迟迟看不到进展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了下来。

    包括花为的海思麒麟芯片最开始是被数码圈博主嘲讽的对象,他们也坚持了下来,等到了海思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这些是成功的案例,大米的松果芯片失败后,就半放弃了。

    失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但是跟无法接受失败的国企相比,民营企业的创新精神还是要好很多。

    上面的那位博主说的还是有点问题,现在华国使用的已经不是长征五号火箭了,华国已经从长征五号过渡到了长征六号。

    只是这个消息还没有对外披露。

    长征六号采用的是全新的运载火箭模型,并且通过21台发动机提供动力。

    采用的是改型后的yf100系列液氧煤油机,在性能上有不小的提升,属于多并发联构型。

    是全新的类型,运力超过了五十吨,成本下探到了一万五rb每公斤。

    同时如果航天锐特的可回收技术在长征六号上的测试顺利的话,成本还能再往下探。

    并且华国的蓝星绕月空间站之间的运输,采用的也是可复用的载人飞船。

    飞船能够反复使用超过十次。

    “我们跟sa合作的项目,将会在下一次登月中带上去。”

    李渺渺跟郑理私下也在讨论这次的华国登月计划。

    不过确实也和他们有关。

    “我们的vr头盔以及vr头盔控


第二百七十五章 商业航天领域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