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今天给大家讲一位叫做“司马迁”的史官……第(1/2)页
“传承。”
看着央视1套典籍里的中国最后一幕,东方电视台朱台长叹了一口气。
果然。
没有陈凡在的百家讲坛虽然是百家讲坛,但已然黯然失色。
转头。
朱台长看向了助手。
助手这时却是有些尴尬的说道:“台长,陈凡老师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国,确实非常创新。”
事实上。
助手知道。
如果当时东方卫视不将百家讲坛推后,碰到这样的一个节目,必然压得也渣都不剩。
“本草纲目,这就是我们的中医。”
“李时珍,配得起大医精诚的名声。”
“我想,以后生病了,我更愿意去看中医。”
“为什么,你觉得中医比西医好。”
“也没有。”
“那你还去看中医,为什么”
“不为什么,就为中医的医德,就为中医领域才传承了李时珍这样的医者之心。”
“医者。”
“各位,今天中医给我们西医上了一课啊。”
当然。
这堂典籍里的中国不仅仅影响的只是普通人。
同样。
还影响了一众西医界的人士。
虽然西医界也并不认为,中医凭着这个节目就能比他们厉害。
现代科技就是西方发展而来的,这也就保证了西医将一直领先全世界。
但这一集典籍里的中国。
他除了向众人介绍李时珍,介绍本草纲目,介绍中医之外。
他还向世人传输着他们的医者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对于西医来说,他们是完全比不上的。
正如现在。
虽然西医也一直强调医德,但这個医德哪里来
西医历史本来就不够,他们的医德根本就没有建立。
而且。
他们就没有想过建立。
就如抗生素这一块。
虽然全世界一直都在强调抗生素用多了有问题。
但无数的医院,仍时不时给你开抗生素。
这难道就是医德
甚至。
就算是建立,也只是了了一些口号。
可是。
这放在中医这一块。
中医的医德,可不只是在明朝时候就此建立。
他在汉朝。
在汉朝之前。
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还有现在的李时珍这一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还有黄帝时期的岐伯。
不要怀疑。
虽然黄帝内经有可能不是黄帝写的,但黄帝那个时期绝对有医生。
甚至可以说。
化,中华的医德就培养了几千年。
这样的价值观比之西医的价值观,那完全是吊打。
“儿子,分数查到了吗”
“查到了。”
“多少”
“650分。”
“太棒了,650分儿子,你简直太棒了。这样的一个成绩,京都医大没有问题了。”
“嗯。不过,老妈,我不想考京都医大了。”
“啊,你不是一直想学医吗,京都医大是国内最好的医科大学。”
“我知道,但我想报考京都中医大学。”
“那怎么行。京都医大是9医大学只是普通的一本大学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名气,你报考这个做什么”
“妈,你不是很喜欢陈凡老师吗昨天他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国我看了,我想,正因为有李时珍这样的一些人存在,我们中医才能传承几千年。”
“可现在中医没什么地位,也没有太多的市场。”
“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我们这一些学子去传承与发扬我们的上共享的一些医学书籍。我觉得,中医有大一统的医学理论,但西医是不存在的。”
“儿子,你还是好好考虑吧。”
“老妈,我考虑清楚了。而且,我给京都中医大学打过电话,也了解了这所大学的具体情况。虽然他们是中医大学,但他们即学中医,也会教西医。反倒是京都医大,只教西医,不教任何中医的部分。我觉得,中医与西医其实不必分得这么清楚,他们都是医学的一种手段,只要能治病,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可以的。这显然比之单独学西医更为有用,如果我能将中医以及西医都学好了,我想,这对于患者,对于我们国家,对于世界都有具大的好处。”
“儿子,你真想好了。”
“嗯。”
“既然如此,那老妈支持你。”
“谢谢你,老妈。”
“陈凡老师,下一期我们典籍里的中国您看看,应该安排什么时候”
第一期典籍里的中国结束,看着后台的收视率,许量屁颠屁颠的找到陈凡报喜。并说道:“陈凡老师,猜猜我们今天典籍里的中国收视是多少”
“不猜。”
“呃”
许量无奈,但还是大声的说道:“破记录,我们又一次破记录了。”
“噢。”
陈凡点点头。
对于这个破记录也是在预料当中。
“陈凡老师,您怎么一点也不惊讶”
“要啥惊讶,这不是基本操作嘛。”
“好吧,好吧陈凡老师,您这是做什么”
“回去呀。”
“啊,不是说好的下一期吗”
“就算是下一期,你也不能让莪一直呆在央视吧。”
“是是是,不过,陈凡老师,您先休息几天,过几天,我们再来排练第二期。”
“别过几天,我的想法是,典籍里的中国一个月一期。”
“不会吧。”
许量目瞪口呆:“陈凡老师,一个月一期是不是太久了。”
“还行吧,你看看,一众演员为了一期节目多累。这要是一两个星期播一期,那不得累死。”
“我怎么看他们很有精神。”
“呃,主要是我累。”
陈凡摊了摊手说道。
“别这样啊,陈凡老师,您在东方卫视那边都是一个星期一期节目的。”
“那不一样。”
陈凡说道:“百家讲坛根本就不需要彩排,只需要一张桌子就可以。但你看看我们的节目,真是要人老命啊。”
摸了摸腰,陈凡这些天排练也感觉老腰受不了。
他是最头痛这样天天排练的。
但这又没办法。
直播就得一次成型。
而且请来的都是一些话剧演员,话剧同样也是一镜到底。
如果没有多次的排练,那怎么可能表现出舞台上的效果。
哪怕就算不是直播,录播对于典籍里的中国这样的节目,也得排练个无数遍。
“陈凡老师,要不,两个星期一期怎么样”
“两个星期也太短了。”
“三个星期”
说着,许量又说道:“陈凡老师,台里商量了一下,我们还可以追加1000万的制作经费,如果有多余的,陈凡老师您可以处理。”
“看起不错啊。”
就差要答应。
陈凡还是摇头,一本正经的说道:“许主任,我是这样的人吗,以后这样的话不要跟我说。”
“陈凡老师,算我求您啦。”
许量急得跺脚。
陈凡拍了拍许量的肩膀,说道:“好了,好了,不气你了。我也不是休息,主要是,真没有时间。你也知道,此前我接了中华档案管的一些事情,最近就得忙起来了。”
“修史”
“是的。”
陈凡点头。
“这个”
这一说。
许量没话说了。
还能说什么
典籍里的中国哪怕再牛逼,与陈凡那修史的活儿比起来,完全没得比啊。
“所以,我觉得嘛,四个星期一期比较合适。”
“毕竟,我们的节目也不是普通的娱乐节目,四个星期一期一方面可以让大家准备更为充分。另一方面,大家也有一个学习与理解的过程。”
“那陈凡老师,我向上头汇报一下。”
没奈何。
修史这样的活儿出来之后,许量也只能点头了。
京都师范大学。
“陈凡老师,您可来了。”
“周教授,您怎么在这里”
“陈凡老师,我怎么就不能在这里。”
“你不是在蜀地三星堆那边吗”
“三星堆那边告一段落了,其他几号坑,上头还在考虑,暂时还没有挖掘。”
“噢。”
陈凡点头。
前世三星堆也是一样。
从发现三星堆到挖掘,那可是挖了一百多年。
第287章:今天给大家讲一位叫做“司马迁”的史官……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