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八章 北极深井  重生之工业狂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八章 北极深井第(1/2)页
乌瓦尔金,是海象的意思。

    在楚科奇的行政区划中,这里被称之为市,其实就是4个定居点组成的小镇。

    早在几百年前,这里就有楚克奇人定居,经常有海象在这里停留,通常称之为海象村。

    1934年,著名的苏熊极地探险家奥托尤里耶维奇施密特到达这个位于楚克奇海的角落,并在海象村附近建立了一个新的定居点,被称为施密特角。

    苏熊和山姆对峙时期,楚克奇地两国交界的边境,是重要的战略地区。

    于是苏熊在施密特角建造了一个军用飞机场和相配套的军事单位,这里被作为图4战略轰炸机的前沿基地。

    在那个岁月,战略轰炸机是挂核弹作战的,所以在山姆国拍摄的一些电影中,这里还被称为:人类末日的起点。

    六十年代末,在施密特角附近发现大量金矿,定居点逐渐繁荣起来。

    淘金工人又建立了两个定居点,并建起了选矿厂和金属冶炼厂,甚至在海港中利用一艘货轮上的柴油机,建造了浮在海上的发电厂,学校、诊所等生活设施开始完善。

    采金活动一直持续到苏熊完蛋,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楚克奇政府顾及不到这里,生活物资补给无法保障,施密特角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纷纷离开,军方于2000年不得不从这里撤离。

    另一世,在十几年后,毛熊回血后,这里会成为新的军事基地,被用来建设空天部队。

    这一世,不用再等十几年阿布拉已经取得皮尤金的支持,正在这里建设卫星发射基地。

    于是,施密特角的闲杂人等被组织迁往海象村,

    施密特角将成为一个神秘的特区。

    海象村人口以楚克奇人为主,在接纳其他定居点的人口后,全村人口已经超过8000人。

    这8000人几乎就是全乌瓦尔金市的人口了。

    不过,从去年开始,就有许多华夏人来这里进行石油钻采业务。

    进入十月,乌瓦尔金已经冰天雪地,但是海港腹地的一块大工地上却人声鼎沸,施工场面热火朝天。

    为了提升温度,刚建成的油、储气站中点燃着许多油桶,浓浓的黑烟与周边的雪白形成鲜明的对比。

    陈立东看到这个场景后,眉头紧皱,却没有出声去批评谁。

    这里的场站建设原计划放在明年,可是发生在南海的变局,打乱了计划。

    工人们从9月份开始进场,现在正在昼夜施工抢赶进度。

    位于楚克奇海上的那座油气田准备生产。

    尹立山主持的那座平台,在海上工作了近一年时间,原计划钻井到12000米,现在已经超过10000米。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石油等主要能源的需求逐年递增,蓝星能源越来越显得短缺。

    油气田的采掘也逐步向深层发展,促使深井、超深井的钻探技术不断发展。

    一般来说,4500米到6000米的井深为深井,60009000米为超深井,超过9000米为特深井。

    经过漫长岁月,目前蓝星上钻深井、超深井的国家已经有几十个,但是论技术还属山姆、前苏熊、日曼国。

    这三个国家的超深井钻井技术装备和综合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注意,这里说的是前苏熊,而不是毛熊。

    陈立东既有星辰大海的梦想,已经准备登陆某个小行星,建立太空工厂,开采稀缺资源,向蓝星外探索几十万公里远的地方。

    可对于向下探索,他同样十分向往。

    一般来说,地壳厚度为5到70公里:海洋地壳的厚度较小,一般5到公里;大陆地壳厚度大,平均35公里;青藏高原最厚,可达60到70公里;沿海平原最薄,最薄处约20公里。

    华夏第一口深井位于蜀省盆地,1971年开钻,1976年停钻,井深6011米,再继续钻已经接近岩浆层了。

    华夏第一口超深井也在蜀省,1974年12月17日开钻,1977年12月4日完钻,深度7175米。

    这是一眼试验井,或者叫科研井。在钻井过程中,一边钻井一边进行技术公关,取得了蜀省盆地白垩系二叠系完整可靠的地质剖面,为蜀省西北地区石油勘探打开了新局面,为研究当地石油地质情况提供了“一手”资料。


第四百一十八章 北极深井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