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辽王殿下新发明的!第(2/2)页
来也是很快的,答案都是现成写好的,一个个对着就完事了。
理科就这点好,一个萝卜一个坑,正常情况下没有第二解,当然,更高层次的理科题目那就是另说了。
改完了以后,朱启舒了一口气,边上的马三那是屏住呼吸,等待结果,其他的工匠们也都是差不多的。
朱启很快将卷子放到边上,随后宣布道:
“恭喜你们,全部合格了。”
工匠们一个个的露出欢喜的表情。
他们可是每天都有认认真真的学数学啊,毕竟这跟他们的工资直接挂钩。
人之所以不够努力,那就是欲望不足。
这些工匠们年纪都不算小,一个个的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可以算得上最有欲求的一批人。
怎么可能不去努力呢
那些不努力的工匠,也进不来朱启的科研所啊。
大家都能通过考核,成为中级工匠,自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除此之外,朱启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这些工匠们去做。
那就是将科研所招人的消息,传播出去。
但这一次招人,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除了工艺水平要过关以外,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也要强
那如何考核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呢
很简单,除了初一数学书之外,朱启还凭借着记忆整合了小学六年级所有的数学生教程内容。
再搭配上明朝时候,汉子数学的注解,可以说整的是想当的通俗易懂了。
这些书籍朱启都会让这些工匠们免费送给他们认识的同行,他们的同行如果想要要,也可以免费到这边领。
只要能够通过考核,工匠水平过关的,都可以来自己这边当初级工匠。
总之,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以这批工匠们为星火,将这本简单现代数学,先在工匠群体里面普及开来。
可能有人要说了,哎呀大部分的工匠不认识字牙,怎么办啊
不认识字也没关系,只要手艺过关,人品过关,可以直接来研究所,从认字开始学起。
学费全免,但前提条件是要手艺和人品都过关的,德艺双馨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朱启要招的,要培养的,就是大明未来的科学家啊
那些文人士子能当科学家那些诗人才子能当科学家
他们顶多当一当流量明星。
但明星娱乐能兴国吗不可能的。
必须要科教兴国而中国科技兴国也不是口号喊一喊的,很多重要部门的领头层,那都是理科类高材生。
科研能力做得好的人,也都有更多可以从政的机会。
这才叫科教兴国。
至于说,为什么不去国子监,直接科普这些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东西。
主要还是因为难度太大,阻力太大。
想想那些士人学子们,一个个寒窗苦读了多少年,突然之间你说要学新东西,考新东西,谁愿意接受呢
更不要说这可是动摇儒学的大变革,朱启可没有那个能耐,和整个儒生阶层为敌。
更何况,那些自视甚高的儒生们,也不一定乐意接受朱启的这些新观念。
反倒是苦哈哈惯了的这些匠人们,在学习方面本就是一张白纸差不多。
他们是最容易改造的一批人,而且常年的工作,也注定了他们是最容易出成果的一批人。
看看西方历史上,在十四到十七世纪之间的那些发明创造,和理论知识。
大部分,可都是专注手工的工匠们发明创造的
再比如著名的珍妮机,就是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
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了工匠,他们才是技术革新的第一线
将此事安排下去之后,朱启就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完成朱元璋给的任务。
帮国子监,复兴数术
但考虑到马三外国人的身份,进入国子监当老师,在目前情况下是绝无可能的。
他会四书五经吗他通读圣人之书吗通晓圣人之理吗
那是不可能的,要让那些老学究们接受马三,那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吧。
那群儒生们可不是一般的固执,朱启反正是不打算和儒生啰嗦太多的。
唐朝以前的儒生,或许还很有血性,很有科学精神观。
但宋朝以后,就开始拉胯,尤其是南宋覆灭,大部分有骨气,有理想的儒生都死的七七八八了。
如今像郑士元,像刘伯温这样有理想有抱负有能耐的儒生,那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朱启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把这郑士元给教会了,再吧自己编写的小学六年级基础数学,和初一进阶数学的书,都交给郑士元。
让他去国子监教书去,郑士元本身就是科举出身,又是有名望的才子儒官,他去当老师,威望方面是没问题。
至于说,能将那些读书人教导到什么程度,走到哪一步,那就随缘看看吧。
反正自己已经打算从工匠团体来下功夫了,儒生那边不管也罢。
可能有人要说了,哎呀,儒生可是掌握了国家舆论的群体啊,你不把儒生给搞定了,舆论这块你不要了吗
好家伙,朱启从头到尾也没打算去控制舆论啊。
虽说太子朱标稳得很,但朱启也不会主动去做这些让人怀疑的事情啊。
你一个皇子,拼命去跟儒生打好关系是什么意思啊,想要掌握舆论,真以为朱元璋不懂舆论啊
恰好想法,宣传战这种东西,那都是朱元璋玩剩下来的东西。
反正就是一句话,远离朝堂,低调做王,这就是朱启的宗旨。
朱启不想,但他却不知道,他通数术,晓兵法,会诗文,有急智,诸多优点之下,他早已经是大明儒生们现在心目中的偶像。
像辽王殿下如此才华横溢的人,才是我们儒生奋斗的目标啊。
可以这样说,儒生们已经对辽王殿下,有点盲目自信了。
所以当名望很高的郑士元,奉命带着数学书来到了国子监,在太子朱标的允许下,开设了名为“数学”的科目的时候。
第一天上课,那就已经坐的人满为患。
大家都想看看,这数学到底是个什么科目,据说是辽王殿下无比重视的。
郑士元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了,看着下面黑压压一片的儒生们,并没有丝毫的慌张。
很快有人拿上来了一块黑色的木板,高高的挂起。
郑士元拿起了一小节烧好的白色石膏,随后在黑色木板上下了几个大字:第一课,认识阿拉伯数字。
写完了以后,郑士元转过身,说道:
“诸位,这是辽王殿下新发明的,叫做阿拉伯数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