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两百五十九章醉里挑灯看剑  疯了吧,这也能叫冰山天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两百五十九章醉里挑灯看剑第(1/2)页
这个时候,

    一群小家伙们也从故事中回过了神来,有些小家伙纷纷说道,

    “我以后也要成为范仲淹这样的人”

    而听到这话,刘毅淡淡一笑,他之所以讲范仲淹的事迹,就是有让孩子们学习的意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求能有这样的境界,但也知道为国为民。

    能够竖立正确的三观,哪怕不为社会做些什么,也不要为恶。

    这时,

    不少小家伙也是纷纷要求,刘毅能再讲点人物的故事,

    “老师,再讲点人物故事可以吗”

    对于孩子们这样的提议,刘毅自然是没有拒绝,

    刘毅徐徐说道,“那就再给大家讲一讲,关于辛弃疾的故事,好不好”

    “好”小家伙自然是齐声应道。

    而后,

    刘毅开始缓缓讲述起来,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词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辛词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

    他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还强烈表现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

    他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词中说:“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比较突出地表现这种思想。”

    “至于他的诗风格俊逸,在当时“江西”“江湖”两派之外,自有掉臂游行之致。而且,他的某些抗战诗,悲壮雄迈,也未必在其抗战词之下,但是,辛弃疾毕竟是以词之余作诗,其诗作成就,自然无法与词相比拟。”

    “除去诗词方面的成就之外,辛弃疾的文笔势磅礴,充满豪情,颇为值得称道。

    辛弃疾的文,据邓广铭所辑,计17篇其外,多为奏疏。

    这类奏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所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系统地陈述了辛弃疾对于抗金、恢复事业的见解及谋略,充分体现了他经纶天下的“英雄之オ”和“刚大之气”。

    辛弃疾曾明确宣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辛弃疾其文,犹如其人,世充满着虎虎生气。

    所谓“笔势浩落,智略辐湊,有权书衡论之风,正体现了辛文的特色。后人视他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其书法,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

    “辛弃疾不仅是词中高手,同时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为将,可冲锋陷阵,有万军之中勇擒张安国之壮举,为帅,可指挥若定,有一月平定茶商军之功绩。

    辛弃疾曾提出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这种登陆作战是与陆地进攻相配合的。他的这一构想,富有军事创意,他自己说这与当年楚汉战争时韩信绕过中原、直取齐地,有异曲同工之效。”

    “辛弃疾的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美芹十论中。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是辛弃疾的一篇军事政论文。

    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华夏的大计。

    在辛弃疾向宋孝宗进献美芹十论后,后人将“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美芹十论分为十个篇章,分别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致勇防微久任详战,

    详细构建了从精神到物质再到军队管理的治国策略,陈述任人用兵之道。

    最后一步步地向孝宗展现了南宋进攻金国的战略构想,系统地表现了辛弃疾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与远见卓识,足以体现其军事战略水平与军事谋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两百五十九章醉里挑灯看剑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