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第(1/2)页
其他动作慢一步的同事们,根本没来得及看清苏飒手里竹牍的内容。
    但是张建波还是动作快的,抢先在还没氧化前,就咔嚓拍了好多张照片。
    大家就又立马围到了张建波旁边,恨不得找个放大镜来仔细看看他拍下的照片。
    “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
    “这句还是挺好认的。”
    李教授推了推镜片,面色有些许激动的说道:“十三年五月庚辰”
    “墓主人的生活年代可以确定了”
    “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华夏才有了年号。”
    “而在汉武帝之前,西汉初年在位时间超过十三年的皇帝,只有汉文帝”
    “这位墓主人下葬的时间,就是汉文帝前元十三年的五月第十七天”
    社科院考古所在场的十多位同事们,全都激动兴奋了起来。
    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啊。
    李教授用力一挥手,转头兴奋的看向了孔建文:“对了,什么告地书这是一封告地书”
    孔建文点了点头,神色中还夹杂着几分难掩的震惊。
    “小陈,你确定没认错”他也有些不敢置信的向陈翰反问道。
    竹牍上的字体是篆书。
    这玩意和现代简体字的差别,可不是像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那么相像的。
    就算是专门钻研篆书的学者,也很难在刚才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里,就将大部分字辨别清楚。
    孔建文也就来得及看清楚了第一句,而且这还得多亏竹牍上第一句篆书较为简单。
    “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
    孔建文就来得及辨别出这句话,之后竹牍就变的一片漆黑了。
    也是因为如此,刚才陈翰流利顺畅的直接将竹牍上的内容全都念出来的行为,才让孔建文颇为震惊。
    陈翰一个博士在读生,怎么会如此精通篆书,能做到一眼认出的程度
    这至少得是专攻于篆书研究十几年的老学者才能做到的啊
    不过,震惊之余,在心里,孔建文也觉得陈翰念的没准是对的。
    因为孔建文通过自己认出来的这一句,就大概也能判断出,这确实是一封“告地书”了。
    江陵丞敢告地下丞,这不是告地书,还是啥
    告地书,是一种丧葬用具。
    是古人在丧葬活动中,为死者办理迁徙地下事宜,而模仿现实生活有关迁徙文书写成的死人迁徙文书。
    类似活人用的“路引”
    再通俗点说,这就是一封地面上的官员,给这位墓主人开具的一封介绍信,而收信的是地下的官员。
    这玩意在西汉比较流行,西汉之后就渐渐少见了。
    荆州这边就出土过一封告地书,来自荆州高台号墓。
    “小陈啊,你将你看到的文字内容再读一遍给李教授听。”
    “让他和照片上的文字对证一下,看看你有没有认错字。”
    孔建文连忙吩咐陈翰再读一遍。
    李教授是社科院考古所秦汉研究室的负责人。
    他专攻的就是秦汉时期的考古工作,对篆书的研究是非常深的。
    此时陈翰自己都挺意外的。
    他其实是下意识的念出来的,他自己都没想到,整篇六七十个字的竹牍,除了两个字他不认识,剩下的居然如此顺利的就认出来了。
    立马,陈翰就想起了之前系统奖励的考古专业知识点数。
    篆书肯定是属于考古专业知识的
    很显然这点数是加到了识别篆书上了啊
    还别说,挺好用的
    陈翰连忙凭着印象,再次向李教授念了一遍自己看到的文字。
    李教授一边听着陈翰的述说,一边拿着张建波的相机,与里头的照片进行对比。
    一些原本李教授都需要稍微花点时间,才能判断清晰的文字,在陈翰的“提示”下,立马就豁然开朗了。
    根据陈翰的说法,这篇告地书的内容,大致就是“江陵丞在十三年五月十七日,告诉地府官吏,这位墓主人携带了大量的车马、仆从去地府了,希望地府官吏能帮他向地府主人请示,给他留个官职。”
    李教授边听边激动的连点数下头,不断的与竹牍照片对比,两相印证后兴奋的说道:“没错,这篇告地书的内容就是这些”
    “这信息量非常大啊”
    “墓主人入葬的准确时间、墓主人的籍贯和身份,以及主要随葬品的数量,都清晰纪录了出来。”
第六十一章 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