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百章 国除诏书!  满级考古大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百章 国除诏书!第(1/2)页
“奇怪。”

    陈翰皱了皱眉头,将几块奏章木牍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心里有些疑惑。

    用木牍传递奏章一般需要封缄,其方法是用一块与书写奏章一样的木牍,把奏章上的文字完全盖住,然后在封缄木牍的中部或下部,横着开三四道槽,槽中间的木片削薄。

    使用时用丝绳将两块木牍捆在一起,在削薄的地方将丝绳打结,再压上较黏的泥团,称为封泥,最后在封泥上面盖上印章。

    烤干或自然干燥后,封泥便会变硬,起到文字被密封的作用。

    如今信封落款的“缄”,最初就是指用绳子捆扎木牍的方式。

    以往考古发掘中就出土过这样的封缄,而现在看到的海昏侯墓出土的木牍,却均没有封缄的痕迹。

    这点很奇怪。

    “呈送皇帝或太后的奏章属于传递官方文件,封缄是需要加盖官印的,否则朝廷会拒收。”

    “所以如果是奏章,必然要封缄,还得加盖官印才符合规定的。”

    “所以,这也许不是奏章”

    陈翰喃喃自语,越发觉得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不是奏章的话,这些写给皇帝和太后的文字,又是什么呢

    突然,陈翰脑子里有灵光闪过

    这是名谒

    汉宣帝在封刘贺为海昏侯时,就明确规定:“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

    陈翰突然醒悟,为什么大家在海昏侯的内棺里,没有发现海昏侯印了

    因为刘贺本来就没有海昏侯印

    刘贺虽然名为列侯,但却被剥夺了所有的政治权力,因此汉宣帝连官印都没有颁发给他。

    所以他也完全没有向皇帝、太后写奏章的权力

    但是这些写给皇帝和太后的东西是啥

    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那就是这些其实是“名谒”

    名谒简称谒,其实就是后世的拜帖,在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到东汉后期便称为“名刺”简称刺,唐代以后又被称为“名帖”简称帖,现代则称为“名片”。

    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相互交往的一种文字介质,名称尽管不同,但作用却大同小异。

    木牍上书写的如果是名谒而不是奏章的话,那么,上面的所有文字都是有根据的。

    其一,写明了被求见者的姓名。由于被求见者的地位一般高于送名谒者,因此必须使用尊称。

    而名谒上的“皇帝”“太后”“陛下”“上书”“再拜”等字眼,都属于尊称。

    其二,写明了送名谒者的姓名、头衔、职务等。“南藩海昏侯”“臣贺”“海昏侯夫人”“妾待”等,这就把送名谒者的姓名和身份写得清清楚楚,而且流露出非常谦卑的心态。

    其三,写明了求见的事由,“谨使陪臣”“再拜为秋请”“谨使陪臣行家丞事僕臣饶居奉”等,这就点明了求见的基本要求。木牍上书写的如果是名谒而不是奏章的话,那么,就不需要封缄。

    因为名谒既要给求见者看,也要给中间的传递人看,官府的传递人叫“谒者”。

    因此,名谒上不会书写机密的内容,也没有必要封缄。

    不封缄的名谒当然就不需要加盖官印了。

    而且,刘贺夫妇虽然没有给皇帝写奏章的权利了,因为他俩没海昏侯和海昏侯夫人印。

    但是他俩还是有给皇帝写“名谒”拜帖的权利。

    因为他俩还是刘氏宗亲,而皇帝作为刘氏的族长,只要是刘家人,那都能写“名谒”拜见皇帝。

    这是在宗法制度下,天生富裕所有宗族之人的权利,和地位无关,和官位也无关。

    汉宣帝抛去皇帝的身份,他还是刘氏的族长。

    刘贺抛去海昏侯的身份,他也是刘氏的一份子。

    而且,木牍上书写的如果是名谒而不是奏章的话,那么,就有可能被退回来,这批名谒最终出现在刘贺大墓中就得到了最为合理、圆满的解释。

    由于名谒的性质就是向求见者通报送名谒者及其诉求,因此名谒并不一定都由被求见者收下,他们可以拒收。而其網

    汉宣帝显然是不同意让刘贺前往长安秋请的,所以这些名谒都被退回来了。


三百章 国除诏书!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