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1章 开启民智能否延长国祚?  大明太子:最强幕后黑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1章 开启民智能否延长国祚?第(1/2)页
刘伯温的确很聪明,但也只猜到太子布局的表面意思,不允许倭人来侵扰大明沿岸,却允许倭人当海盗在海上游弋。

    他实在是没想到太子殿下竟然借那些倭人来练兵,让海贸在高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

    太子甚至鼓励臣子,以及民间组建海外武装力量,这不会成为一大隐患吗

    自古以来的帝王,都会对私人武装抱有极大的戒备之心。

    咦,也不对

    太子所允许的私人武装,似乎全都是在海上的,并不允许其在陆地上存在。

    这些武装势力无法登陆陆地,如此一来好像也不会对国家的政权造成威胁。

    只是刘伯温不解太子为何要如此做,难道只是单纯地不愿意让那些人通过海贸轻松地挣上大钱

    当然这是事情跟如今的自己已经毫无关系。

    刘家早已经傍上了太子这根大树,有精锐的太子幼军护航,闷声赚大钱还不是手到擒来。

    “殿下深谋远虑,老臣年事已高已经跟不上殿下的想法。”刘伯温很是谦逊地说道。

    如今,他除了去附和朱标的意思似乎已经别无选择了。

    朱标顿了顿,又继续道:“伯温先生,孤其实一直有件事想要跟你请教下,还望先生不啬赐教。”

    刘伯温立即恭敬回道:“殿下请讲,臣知无不言”

    “大明立国已将快八年,如今天下承平,想必再过十年边喝着酒水,一边缓缓而道。

    “殿下所言甚至,老臣也是如此觉得。”刘伯温点头回道。

    “可孤担心啊”朱标一声轻叹,“回顾历朝历代,往往是在进入盛世之后没持续几年,就会迅速走向衰落。孤害怕大明也会重蹈覆辙。”

    “伯温先生可有什么良策”

    刘伯温微微一愣,不知道太子殿下这葫芦里卖的事什么药。

    盛极而衰,是自古以来永恒不变的规律,没有任何王朝能够避免。

    太子殿下难不成还希望大明能够长盛不衰,传承万代不灭不成

    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老夫也没奢望这诚意伯的爵位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能有四五代就心满意足了。

    哎,这老朱家的人果然贪心,朱家父子如出一辙啊。

    “伯温先生可有什么难言之隐”朱标看着对方沉默不言,面露难色,便开口问道。

    刘伯温是个老狐狸,没有直接说出心里想法,而是迂回地说道:“殿下,历史上才智不亚于臣的能人太多了,甚至不少人远胜于老臣,他们都解决不了,老臣也是无能为力了。”

    他觉得这么说,也为了朱标好接受一点。

    “不过有一点”刘伯温又继续说道,“如今大明对外采用诸侯国模式,有可能会延长国祚。今日之环境,比起三千年前的周朝,早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明的实力和疆域自然也远非周朝能比。”

    朱标却摇头道:“可周朝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大多数时间里有名无实,下面的诸侯国也根本不看周天子的脸色,这就毫无意义了。”

    “大明用诸侯国模式,又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国祚可能比不上东西两周,但有三百年应该是大有可能的,甚至四百年也不是没可能。”刘伯温开始化成一个老忽悠,开始满嘴跑火车。

    朱标哈哈一笑:“伯温先生,别说三四百年了,哪怕是一百年之后,我们在座的几人都看不到了。或许”

    他说到此处,稍作沉吟又接着道:“当年是否也有人如此回答忽必烈的,可没想到他死后不过几十年,蒙元这样的庞然大物就轰然倒塌了。”

    刘伯温哑然无语。

    殿下,你竟然知道得如此清楚,又何必来问老臣呢

    刘伯温坐在一旁的凳子上继续说道:“殿下北伐大漠,又清理了凤阳官府,还开展了海贸,已经立下不朽之业,又何必去烦心百年之后的事情”

    朱标坐在榻上淡淡说道:“功业已是往事,等年老之时在追怀也不晚,孤是想请教先生可有广开民智之法”

    这才是他真实的目的。

    是否开启民智,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

    同样,为了早日迎接工业革命的到来,开启民智是唯一不二的选择。

    刘伯温捋着胡须说道:“这天下自古都是想办法行愚民之策,怎么殿下还想广开民智了,这对江山稳固可并无好处。”

    以士大夫的传统思想,还根深蒂固的以为如今的大明依然是农业社会。

    海贸繁荣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尚不明显。

    既然是农业社会,那么最基层百姓只是工具而已,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从封建统治者而言,他们更希望百姓愚昧,无知,停留在某一阶段,安心种田耕地就行。

    在古代,与皇权专制配套的,必然是思想控制和愚民统治。

    四分五裂的国家经过战争兼并,实现了大一统,这个时候,保证家国天下永远传续下去,皇权至高无尚,才是政权的核心利益,什么文化昌明,科技发达,百姓幸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得为这個利益让步。

    皇权之下要的是听话像工具一样的民众,如果放任民间思潮泛滥,民间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政府的种种司政措施在民间各路大神的质疑思辨下常常千疮百孔,长久下去则会动摇政府权威,影响统治基础。

    当然随着时间地推移,统治阶层越发庞大,而同时伴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土地兼并,底层百姓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激烈,这时候各个阶层人心思动,也觉得是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

    所以这种传统的愚民统治模式,往往王朝在进行到两百年时,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到难以调和,再勉为其难坚持个数十年,便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开启民智,的确有可能造成政局不稳的结果,这一点孤也考虑到了。”朱标点点头淡然说道,“可开民智于当下看似有弊处,但自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现在不似先代,不说大洋之外的国度,就是周边的小国也在不断的发展,若是继续固封自守,恐怕会给子孙留下祸患。”

    刘伯温看着朱标说道:“殿下可是在挖自家的根底啊,无论是朝臣还是陛下都不会支持的。”

    朱标闻言苦笑一声,这才是最大的难点啊,朱标要是真的这么做了就是在背叛自己所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可是不这样做的话,大明还是要走老路。

    两百年后,历史周期律重现。

    曾经风光无限的朱家,也会重新归于平凡。

    想想极西之地,那些传承已久的家族,他心里还是羡慕的。

    何况在大明本土,还有那个富贵千年了孔家。

    刘伯温看着朱标,心中一动,试探地问道:“殿下,是否以为开启民智能延长大明的国祚。”

    “那以先生的高见呢”朱标笑眯眯地问道。

    “殿下,历朝历代都没这样的先例啊,老臣也没这种经验。”

    “以伯温先生的智慧,可以做下推断。”

    刘伯温缓缓闭上双眼,沉默了好一会儿,随即睁开眼睛,轻叹地道:“殿下恕罪,老臣尽力了,但还是推断不出来。”

    朱标默默点头,不动声色。

    推断不出来是正常的。

    无论是海洋文明,还是工业革命,但早已经超出了刘伯温的知识认知范围。

    如果刘伯温这也能推断出来,哪怕用妖孽来形容此人都远远不够了。

    “所以孤想试试,若是能开启民智,很有可能会让王朝跳出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朱标语气坚决地说道。

    刘伯温却是面色凝重地说道:“殿下,此事对国家来说,利大于弊,但对家国来说,弊大于利”

    说


第241章 开启民智能否延长国祚?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