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一八章 孤不杀伯符,伯符却因孤而死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一八章 孤不杀伯符,伯符却因孤而死第(1/2)页
雁过留声,可人过,却未必留名。

    就算将这名字侥幸留下了,可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哪里能写得尽一些“英雄人物”绚烂的一生

    后世提起三国,往往想到的是魏、蜀

    这是因为三国志是以魏为本,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主角。

    似乎吴国,像是一个小透明一样。

    事实上,蜀亡于魏,魏又被晋所篡,明明吴国才是三国中活到最后的那个。7彡筗彣網

    可又有几人在意呢

    三国志大抵是可信的。

    这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個靠谱的人。

    且,他本是三国时期的蜀人,后来去了晋国,许多事情都是亲身经历的。

    不过,在涉及到“吴”国的历史,陈寿并没有切身经历,他大多采用的是吴国官方编纂的吴书的观点。

    而吴书的作者是孙权手下的重臣韦昭

    那么韦昭,或者说吴书又代表的是谁的立场

    一些有损于“孙权大帝”的历史真相;

    一些鬼蜮伎俩,阴谋算计;

    他敢写么

    吴书中敢留下来么

    这也是为何,在孙策遇刺这件事儿上,三国志、后汉书、江表传、资治通鉴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

    简单点说,就是吴郡太守许贡被孙策杀了,然后许贡的门人要报仇。

    江表传与资治通鉴中记载,是孙策带着侍卫出门,因为马快,落了单,突然遇到了许贡的三个门客,杀了孙策。

    其实这中间疑点众多。

    首先是许贡已经死三年了;

    其次孙策是因为等粮草,所以才突然停下来,去狩猎的,这是突然事件,且许贡的三个门客根本就不知道孙策会落单,没理由提前埋伏。

    这中间要说没有内鬼

    怎么可能

    而在三国志中,讲述是许贡的儿子参与了刺杀,是早有预谋的,不止是三个门客。

    后汉书中更是明确写出,是其小儿子制定的计划

    那么问题又来了

    其小儿子哪来这么大的本事连孙策等粮草,闲得蛋疼去狩猎,都能算准

    孙策身边有坏人哪

    如果再考虑到孙权继位之初的处境

    后人的影响,好像是孙策留下“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然后兄友弟恭,江东上下精诚团结,铁板一块儿

    可实际上,截然相反。

    张昭更让孙策的三弟孙翊继位,因为孙翊与孙策的性格一模一样。

    周瑜在外面,还没赶回来呢。

    那时候的孙权可谓是地狱开局。

    手中没兵,没粮,他打算靠亲戚,结果亲族孙暠第一个造反;

    造反的原因是啥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孙权想倚靠六郡太守,结果,庐江太守李术造反原因是啥咱也不敢问。

    孙权的舅舅吴景有权有势,驻军丹阳,孙权想靠他

    但这位舅舅服孙策,却不服孙权,孙策刚一死就拥兵自重。

    唯独,孙权的表哥徐琨,在这个时候伸出援手。

    而这个“援手”还有个大前提,是孙权娶了表哥徐琨的女儿为妻。

    也就是孙权娶了自己的侄女儿,以此换得徐琨在政治上的同盟,。

    从此

    徐琨那表哥的身份直接升级为岳父。

    从这时候起,孙权也才有了制衡的砝码。

    那么为何继位之初,这么多人叛乱这么多人不服

    有没有,孙权得位不正

    有没有孙策的死与他有所牵连

    这别说东吴的史官不敢写了

    她怕是问都不敢问

    只不过,从那时候起

    在孙权继位的十年里,东吴没了十个“将军”,却是不争的事实。

    先是孙权21岁那年,他的表哥兼岳父的徐琨没了。

    徐琨手中的丹阳兵自然落到了好表弟,兼好女婿的孙权手里。

    还是这一样,拥兵自重的舅舅吴景也没了

    兵又落到了孙权的手中。

    22岁那年,孙权那愚蠢的弟弟“孙翊”也没了。

    你们不是有人想扶持他为主公么

    没了,看你们还怎么扶持

    24岁那年,东吴的国中之国,统御整个扬州南部的太史慈也没了,扬州南部被孙权收入手中,分发给江东氏族,以此推恩

    之后赤壁之战,消停了几年,终于在孙权28岁时,大堂哥孙贲也死了,孙权顺理成章的收拢了他的兵马。

    周瑜也死了,孙权通过一系列方法,将这些兵马转交给了新晋的大都督鲁肃。

    然后就是程普,莫名其妙被安排养老,失了兵权。

    二堂哥孙辅和曹操私通的书信也被孙权搜到被囚禁终身。

    自此,十年孙权手下没了不乏周瑜、徐琨这样的心腹重臣。

    同样是这十年,孙权对所谓的“自己人”如此痛下杀手

    这又是为了什么

    只是为了制衡么

    还是在制衡的背后他要掩埋某个真相

    如果再考虑到他称帝之后,只给兄长孙策封了个“长沙桓王”,孙策儿子孙绍虽然被封了个“侯”,却与他的母亲大乔永远的消失在了东吴的历史中。

    仿佛就没有存在过一般。

    孙权的孙子孙皓更是毫不留情的将孙策的孙子孙奉杀害,彻底的绝了孙策一脉

    这中间又岂会没有阴谋

    没有手足相残

    或许

    这位“孙权大帝”的杀伐,他的一切制衡,他这十几年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掩盖这一个真相吧

    一个突然间又被吕蒙给提起,极有可能又从交州散播开来的真相

    冰凉的夜色,掩盖不住伤心的过往;

    皎洁的明月,拼凑不出思念人的景象。

    萧索的冬风,亦吹不走孙权心头的伤痛。

    此刻的他跪坐于那中军大帐的竹席上,他眼眶中已经凝结出晶莹泪珠。

    他不经意的瞟到了那沙盘中合肥城的位置。

    他深深的叹出口气,用极致沉重的声音感慨道。

    “大哥,若是你当能攻下这合肥吧”

    言及此处,孙权那碧绿色的眼角,几许泪滴流淌渐渐地,这泪水宛若断了线的珠链,“啪嗒”、“啪嗒”的往下流将这个竹席浸湿、浸透

    呼

    呼

    愈发粗重的呼气下,孙权双拳握紧,他重重的砸在桌案上。

    伴随着“砰”的一声

    他的心头无限哀鸣。

    大哥,你莫要怪孤,孤当初也是也是被他们利用、蒙蔽了啊他们告诉孤,他们只是想约大哥你谈一谈,孤这才告诉他们大哥你的动向

    孤孤也不知道,他们要害你,大哥孤孤孤这些年背负的,过的何曾轻松过呢

    一句话戛然而止

    孙权再也控制不住他的情绪,一时间,泪水汹涌的流出,宛若崩溃了的小河,宛若断了线的珠链。

    在江东,在东吴。

    孙策从来都是个英雄,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英雄。

    但

    若有一日,让他在家与国之间做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家,选择他的家人

    正所谓他临终前对弟弟的耳语:

    这江山你若要,我便让给你

    可孙权却是个“阴谋家”,是个总是在“算计别人”的男人

    同样的情景放在他的手里,他会说:

    孤给你的才是你的。

    孤不给,你不能抢

    至于孙策的遇刺,是个意外或者说是个局,连孙权也算进去的局

    虽是被人利用了

    可孙权又能向谁诉说向谁解释呢

    谁又会相信,十五年前,他真的只是想调解大哥与东吴世家的仇恨

    他从未想过要害大哥呀

    正所谓,孤不杀,伯符却因孤而死

    长沙郡,驿馆门前,围满了人。

    大多是送上礼品,呈上拜帖,欲登门拜见关麟的官员。

    不时有人窃窃私语。

    “你说,四公子成为江夏郡守,咱们送菊花,是不是有些太素了呀”

    “呵呵,你还没听说吧,咱们建长沙新城的钱都是关四公子出的他会缺钱”

    “是啊这份礼可不好送,送少了,好像咱们看不起这位小太岁,送多了咱们有吗”

    一句句的话传出。

    紧邻着这些官员的马车内,韩玄听的一清二楚。

    说起来,这马车内不止他一个,除了他之外,还有一名官员名唤巩志,如今被任命为长沙郡督邮。

    要知道,这巩志此前乃是武陵太守金旋的手下,后来刘备派张飞打武陵时,巩志劝金旋投降,金旋不肯接受,后败给张飞,被巩志一箭给射杀了。

    之后巩志便带百姓一起归降了刘备,算是立下一功,被刘备任命为武陵太守。

    当然,这种特殊时期的“太守”任命,懂的都懂。

    拉拢人心嘛。

    就跟韩玄投降后,刘备任命他为长沙太守一样。

    这种太守他们坐着都直觉得如坐针毡,于是纷纷借故辞去了太守之位,如今两人均在长沙做官。


第二一八章 孤不杀伯符,伯符却因孤而死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